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通货膨胀作为一个问题已经毫不客气地来到人们的生活中间,而在此之前十年时间,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泛滥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人严肃地对待过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究竟有多高?谁能说清楚?CPI达到8%以上,这是什么概念?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局面呢?
2006年11月16日,经济学“泰斗”米尔顿·弗里德曼逝世,笔者写了一篇短文“弗里德曼·通货膨胀·周小川”。把周小川跟通货膨胀摆在一起,并不是要鼓励他大搞通货膨胀。把周小川跟弗里德曼摆在一起,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跟这位经济学大师比肩。把弗里德曼跟通货膨胀摆在一起,是因为他早就告诉我们,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与周小川(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换一个人当行长,就得更改名字)这样的中央银行官员的决策息息相关。所以,这三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名词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坚持认为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中央银行乱发货币造成的。即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上来自印刷厂: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央银行应该按照“单一规则”(single rules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按一个稳定的增长比率扩大货币供应,又称稳定货币增长率规则)——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为4~5%,超过这个数字就是犯规。弗里德曼认为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为4~5%,这样既可以保持物价水平稳定,也不会使名义工资下降,可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弗里德曼认为这是“最适当的规则”。
周小川先生是13亿人的中央银行行长。他的这个特殊地位,决定了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他之间的干系。如果这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肯定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倘若不出现通货膨胀,那是他应该做到的,是应尽之责。
2006年9月17日,周在新加坡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会议期间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通胀处于较低水平,但未来可能面临上升压力。2006年11月10日,周在欧洲央行主办的会议上发表讲话称,中国央行认为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速略高于应有水平,但目前通货膨胀水平较低。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9%左右,实际上,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较上年同期)一直高于16%。例如,2006年10月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增长16.4%。这就是说,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国的货币发行效率在全世界都算高的,印钞机也一刻都没有闲着——货币供应量比名义经济增长率高8个百分点。
在2007年7月30日的日志中,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会不会被一场灾难性的通货膨胀拖垮?这个问题应该说还是一个问题。有一些人总是抱有某种侥幸心理——以为中国再也不会出现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即使货币发行量连续超过GDP增长所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数量,中国经济可以自然屏蔽通货膨胀。这是一种极其荒谬的看法。时下,不仅中央银行滥发货币,导致流动性泛滥,而且,民间机构也在推波助澜,商业机构代表中央银行发行准货币——购物卡——已经泛滥成灾,人民银行居然不管。又是一种“不作为”,不可思议。我不知道正在到来的这场通货膨胀的危害有多大,反正它肯定会到来,是排山倒海还是一浪跟随一浪,不得而知,就人们的心理预期来看,大家的准备还不充分,完全被一种虚妄的东西掩饰着。
可以断言:从2007年开始,中国大陆若不出现比较头疼的通货膨胀,那一定是弗里德曼先生错了,事实上,他没错。他因为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全世界货币政策发展历史来看,从来就没有出现一个所谓的“货币政策的天才”(包括格林斯潘也不是什么天才),相反,倒是出了一批自以为是的蠢材。这是作为货币政策接受者(大众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必须接受的基本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