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李宗吾讽刺幽默文集:厚黑随笔》
周秦诸子,彻始彻终,是研究厚黑学理,不过莫有发明厚黑这个名词罢了。老子一书,阐明厚黑原理者也,(其说具见厚黑丛话)孙吴管商诸人,厚黑学之实行家也。刘先主临终,嘱后主读六韬商君书,谓其益人神智,可见他对于厚黑学,是有研究的。所以他三顾茅庐。绝不敢使出“眄视使人”一类态度,如果不懂厚黑学,怎能纡尊降礼,把一个“不求闻达”的孔明,罗致出来。

诸葛孔明,是法家一派,手写申韩以教后主,也是精研厚黑学的人,所以当了丞相,能够俯纳群言,集众思,广忠益,这即是使枝枝箭的能力,都表现出来,故出师北伐,司马懿不得不畏之如虎。 鄙人是八股学校修业生,记得壬寅年四川补行乡试,出的题,有“集众思广忠益论”,方鹤齐拟墨有云:“相无才天下之才皆其才,相无智天下之智皆其智。”鄙人当日读了这两句,低徊往复,讽诵不已,只觉得他说得好,亦不知好处安在。而今始知我胸中孕育有厚黑学理,故不知不觉,深与契合。方鹤齐这两句话,即是四万万五千万枝箭的能力,一齐表现出来的说法,是深合申韩学理的。申子之书不传,我且把韩非之书引两段出来,证明方鹤齐的说法,与法家学说相结合。见得诸葛武侯,学有本原,其称为三代下一人,良非无因。 韩非云:“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这种说法,岂不是“相无才天下之才皆其才,相无智天下之智皆其智”的说法吗? 韩非又云:“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门,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尤,临死而惧,己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且惧,是以知其有奸也。’子产之智,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故宋人语曰:一雀过羿,羿必得之,则羿诬矣。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术,不失其一而已矣,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韩非这篇议论,也即是“相无才天下之才皆其才,相无智天下之智皆其智”的说法。韩非能够以天下为大罗,雀不失一,我国今日,如有韩非这类人,出而执政,一定能使四万万五千万枝箭的能力,一齐表现出来。所以我甚望读者诸君,把鄙人的厚黑学,细细研究一番,然后去读韩非诸人之书,自然头头是道,包管你成为诸葛武侯第二。 世间的道理,只要研究得彻底,彼此所见,都是一样。儒家与法家表面看去,似乎彼此是不同的,其实不然,四书五经,是儒门经典,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其自口出。”这种说法,也即是“相无才天下之才皆其才,相无智天上之智皆其智”的说法。与韩非的主张,有何差别?我们试把韩非之书,细读一遍,又把诸葛武侯本传,细读一遍,即知孔明乃法家一派之醇乎其醇者也。他自比管乐,手写申韩,生平宗仰,已可概见。治蜀严而无赦,更与儒家主旨不类,然而今之孔庙中,则大书曰:“先儒诸葛亮之位”,此其故可深长思矣。 大凡当首领的人,如果自矜其能,把自己的才智表现出来,即会把众人的才智压抑下去,就会成为独夫。殷纣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谓天下皆出已下,卒至身死国灭,首悬太白之旗。故韩非警告人主曰:“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又曰:“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这些道理,西洋科学家如达尔文这类人懂不得,要我辈八股家才懂得。于何征之呢?四川壬寅乡墨有曰:“相无才天下之才皆其才,相无智天下之智皆其智”,厚黑学者,八股之结晶体也,诸君不懂八股,请读鄙人的厚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