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段永基晚上接受询问,白天却回到公司主掌局面。这真是中国司法史上奇特的一幕。那些天,但凡公司里有人问候,他就强作笑颜,连说:"很好啊!很好啊!" 他的笑容越来越自然,因为他预感到自己就要从这场以命相博的赌局中得彩了。由于临危不惧,自投罗网,百般周旋,他居然占了上风,进而成为中关村最富盛名的企业家。7月19日,四通董事会举行特别会议,罢免万润南的董事长职务。沈国钧被任命为董事长代总裁。段永基是个副总经理。他的全面执掌四通,还要等到一年以后。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公司的事实上的旗帜。员工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不是由于他的经营管理之道,而是因为他在危难时刻没有撇下公司。他当时声称有办法力挽狂澜,拯救公司,现在也被证明不是吹牛。他的办法说来简单。想当初他颇有先见之明地把那些"2401打字机"囤积在玉泉山下,现在就像变戏法似的拿将出来,换回现金,来给员工发工资。 段永基凭着勇气、智慧、以及几分赌徒心机,总算化险为夷。然而从保存下来的文件和其他当事者的陈述可以看出,如果政府当真拿他开刀,他就不可能度过这个难关。作为试验区办公室主任,胡昭广那时候义不容辞地成为清查组组长,诸如段永基这样的人,都是他的目标。当时白颐路上的公司领导者都对这位胡主任抱着戒心。不过,胡昭广对段永基却没有敌意。事实上他对段永基和警察之间的"秘密"了如指掌,还知道"警察对他不错,天天给他西瓜吃"。他对这一切都佯装不知,只一个劲儿对警察说:"人家从香港回来了。要是有大问题,能回来吗?" 胡昭广还找到一次机会向市委书记李锡铭禀报。他抱怨道,各方面的指责"铺天盖地的,就是要把开发区灭掉的感觉",让他这个主任"面临巨大压力"。这促使那位书记不能不考虑这件事。显然是决心挽狂澜于既倒,也为自己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形象,他督促属下那些高级官员讨论这个问题。会议从下午2点直到晚上7点,他们每个人都说了话。胡昭广在一旁恭听,他发现李锡铭连厕所都顾不上去,一直在苦思冥想。到最后,胡昭广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万润南是万润南,四通是四通。"李锡铭说,"四通还要办下去。" 胡昭广如释重负,当即把这消息告诉同事,好让李书记的话在一夜之间传遍中关村。"这是他的原话,"胡昭广逢人就说,"对,原话。"我们在保留下来的会议记录中,并没有看到这句话,但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胡昭广的杜撰,而是真的。因为这是中关村里传得最迅速也最为久远的一句话了。李锡铭也从来没有出来否认。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另外一个身临其境名叫王思红的人说:"这一句话就把四通解放了。"而四通公司的确是从这一天开始重新运转起来的,段永基也是在此后不久便被释放回家。有意思的是,这时候胡昭广主持的对四通的调查还没开始呢。他先得到市委书记的令箭,然后又去四通公司召开大会。"市领导说啦",他对着一屋子张口结舌的人说,"四通还要办下去"。 现在到了这个故事的最后的、也是最富有深意的部分。社会舆论纷纷倒戈,政府中的某些官员表现了坚定的团结精神。他们成了中关村的潜在的支持力量。这些官员在袒护什么吗?不是段永基,甚至也不是四通。他们显然是要保住中关村。这在此前和此后都有无数例证,即使在当时,也由胡昭广很明确地说了出来:"如果四通被灭掉了,试验区就一定完蛋。"
![第6节:试验区(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33582996376.jpeg)
"四通有那么大意义吗?"有个记者将信将疑地问。 "有!"他断然说,"因为四通是‘四自‘的旗帜。" 1990年,中国经济的萎靡不振已经进入第二年。社会需求被抑制了,物价下降了,老百姓不再争挤兑银行、抢购粮食。不过,市场上的东西却又卖不出去了。市场"疲软"了,工厂里的机器也就跟着"疲软",整个国家的工业甚至还出现负增长,也就是下降了。所以邓小平不觉得这是"比较好的成绩",反而抱怨:"和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这叫滑坡了"。出现这么多始料未及的事情,不要说老百姓,就连那些永远有理的经济学家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出来打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