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创造的实质是银行对一般公众的掠夺和抢劫



经典理论在检查货币创造的不足时,多半只是指出“过度创造货币会导致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而其背后血腥的罪恶很少被提及,这是经济学中重大的意外失误。本文将指明货币创造就是银行对一般公众的殖民,是银行对一般公众的掠夺和抢劫。

 

一、            生产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它虽然简单,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中没有明确答案。它的正确答案是:生产是为了消费,而非是为了利润和剩余价值。显然,这是站在合作角度(群体角度)看才有的答案,而站在资本家角度(个体角度)的答案则是利润或剩余价值,站在工人角度的答案则是工资。那么,社会(国家)作为一个超级合作群体,她是怎样向她的儿女们发放消费凭据——货币的呢?毫无疑问,我们经济系统的货币量总是随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我们每个人手中持有的货币也总是随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人们放弃实际财富而持有这些财富凭据,不在于别的,只在于方便。那么人们是怎样获得这些财富凭据?显然经验告诉我们人们是通过自己的劳务和商品换得这些货币的,这意味这货币是有偿发放的。但是这在源头上说不过去,因为在源头上央行印制货币的代价很低,如果它按照购买方式发放货币,那就意味着掠夺。正常情况下政府是不会拿这种信誉开玩笑的,也没有必要开这种玩笑。作为理论分析,一旦货币是有偿发放的,那么政府(央行)就能在发放货币时大发其财,于是会趋于多发货币;相反,当货币是无偿发放时,政府(央行)在发放货币时无利可图,于是会趋于中立,既不多发,也不少发。

 

我不理解为什么大家总是要说货币是通过商行有偿发放(发行)的,并拿出赫赫有名的货币乘数这一重要原理,我不理解大家为什么总是认为无偿发放货币会导致政府(央行)多发货币。显然,在商行这个途径是不可能给我们发放货币的,因为商行借贷行为必须服从借贷基本原——“还款-借款-商行成本-商行利润=0”这个等式,不管商行与央行的关系是什么,在这个环节不可能增加一般公众的货币量(以后称为原始货币,是指终极所有权是一般公众的货币)。这里唯有死账可以增加社会的原始货币量,因为商行是收不回死账的,于是相应货币沉淀下来变成社会的原始货币。毫无疑问,死账虽然是无偿发放货币的一种途径,但是这是意外无偿发放,是计划外的,不是计划内的。按个人的理解,货币乘数能增加流通货币量,但是不能增加原始货币量(下面的分析将指出货币乘数减少了原始货币量)。

二、            货币乘数就是透支贷款

 

看来我们有必要检查货币乘数原理。为了从新的角度检查这个原理,这里创造两个例子,通过对两个例子的并列分析我们能看清货币乘数的实质是什么,不是什么。

 

 货币创造的实质是银行对一般公众的掠夺和抢劫

(1):商行有原始货币存款1万元(本金为0),现在A从商行借出这1万元,但是没有买商品,又存入商行,于是商行又有1万存款,这样商行可以再贷出1万。A再将贷款存入商行,……最终共存款10万,共贷出10万。

 

(2):商行有原始货币存款1万元(本金为0),现在A从商行借出这1万元,但是买了B的商品,B再将这1万存入商行,于是商行又多1万存款,这样可以再贷1万给C,……最终共存款10万,共贷出10万。

 

上面两个例子的区别是,(1)中的贷款没有兑换商品,而是贷出后直接存在商行;(2)中的贷款买了商品,由卖商品的人再将贷款存入商行。显然,在商行的存款和贷款额度上两个例子都一样的,似乎都符合货币乘数的基本原则,那么是不是两个例子中都有货币乘数呢?显然,在(1)中后来的9万元存款是虚的,因为这9万的最终所有者是商行,不是一般公众的原始货币,是用商行的钱存在商行了;在(2)中后来的9万存款是实的,因为这9万的最终所有者不是商行,而是B、C、D……,是一般公众的原始货币。这就是说(1)的10万存款只有1万是原始货币存款,另9万存款是虚的,不能构成一般公众的原始货币;(2)的10万存款中都是原始货币存款,虚存款为0。

 

那么,这两个例子中哪个能算作是货币乘数?据个人掌握的知识,(1)能算作是货币乘数,(2)不算。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看看(1)中的问题了,既然(1)中没有发生货币兑换商品的行为,即货币没有出银行的大门,那么它是如何增加流通货币量的?相比之下(2)中发生了货币兑换商品行为,增加了流通货币量,但是这又能算作是货币乘数吗?

 

也许(1)中过于抽象,掩埋了“贷出额≤存入额”的基本原则,所以再将(1)实际化一点,假设是A从甲商行贷款再存入乙商行,B在乙商行贷款存入丙商行,……最终各商行总存入10万,总贷出10万。现在A、B、C……突然全部取出按乘数增加的存款买商品(也可理解为提取自己的贷款买商品),自然共取出存款9万,于是流通货币量突然增加9万。可见,按乘数原理的确能增加流通货币量,但是:一、此时流通货币量增加取决于“突然取款”,而乘数只是限定“突然取款”的最大额度;二这个途径不能增加一般公众的原始货币量,因为这9万是借的,等它流通一圈后它是要回它的主人——商行那儿去的。

 

自然,由于一般公众没有银行的特有信用,不能因为向银行借的是支票,也开张支票还给银行,所以还贷的货币必须是实的,必须是现钞,于是还贷后商行的本金也不再是0,而是9万。这就是说商行按乘数贷出多少它的尽收益就是多少,利润率=∞(因为印制支票的成本比印制现钞的成本还要低),这是活生生的掠夺。

 

同样,多数人不能接受这种掠夺,因为他们发现一般公众向银行借的支票同原始货币有完全一样的购买能力,没有发现谁因此受害。这种掠夺从分配理论上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在分配理论下,所有商品交换行为的实质是分配财富的行为,那么在社会总财富一定的情况下,银行分得财富突然多出9万时,则必定是一般公众分得财富少掉9万。这在价格表现为劳务和商品的价格偏低——即商品兑货币的能力降低,只是由于劳务和商品的数量量巨大,价格的这种降低被摊薄,我们很难察觉到。我知道,由于分配理论在经典理论中缺失了,多数人一时不能接受这种描述,所以下面按经典理论模式颇析这种掠夺的过程。

 

我们不妨直接追查贷款者还贷的钱是从那儿来的。显然,如果贷款的货币兑换了商品再归还银行,这不是货币乘数,而是银行贷出的货币流通了一次。如果贷出的货币在银行内部打滚,没有兑换商品,那么一般公众就只有用原始货币来归还这9万贷款了(不是退贷),没有别的选择。由此不难看出,还清贷款后银行突然增加的9万是以一般公众的原始货币减少9万为代价的。有人批评这种分析有违常理,因为贷款者可以用其存在银行的贷款来还贷,而非再去借其他公众的钱来还贷。这种批判没有看到用存在银行的贷款来还贷的实质就是退贷,退贷便以为着乘数的基础消失。所以,这里的分析并没有违反经典给定“借了存,存了借……”这个模型,如果还贷上有违常理,那么一定是模型本身有违常理。

 

可见,货币乘数只是给银行自己创造了货币,没有给一般公众创造货币,而且还必须以一般公众系统的原始货币作同等的消失为代价。这与透支贷款没有本质区别,是对一般公众财富的掠夺。

 

显然,如果不是疯子,没有人会干“借了存,存了借……”这种事情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借了存,存了借……”是精心设计的,在于掩盖货币乘数背后的掠夺性。透支贷款是:如果商行吸收的原始货币存款为1万(假设本金为0),那么由于信用保证,商行在发放贷款时可以不支付现钞,而是支付现钞凭据——支票、电子货币等第二货币(一网络学者在其双种货币一文中称现钞是第一货币,支票、电子卡等是第二货币),这样在“一般公众通常不会取出其全部存款,贷款者通常不将贷款全部兑现成现钞”的条件下,那么商行就可以贷出1万以上的第二货币。这里仍假设透支贷出9万,显然在“一般公众通常不会取出其全部存款,贷款者通常不将贷款全部兑现成现钞”这个条件下,这9万第二货币与现钞有完全同等的兑现能力,贷款者和其他公众不会对这9万第二货币有任何不信任。于是货币同样被创造了,货币同样乘数了。但是这个货币在本质上是商行为自己创造的,因为贷款者还贷后商行自己的本金就是9万,而非0。

实际中的透支贷款并非一定是这么明目张胆,有其难以克服的客观依据——即流量依据,主要是贷款者往往不会立即将其贷款全部用完,而是放在银行。自然在银行的存款账目上就表现为存款增加,于是银行可以再增加贷款量。实际的银行业务是流量问题,是存款流量、取款流量、贷款流量、还款流量四者间的平衡问题。我们很难保证流量间平衡像存量间平衡那么精确,它总是有很明显的误差。

 

三、            货币乘数的危害

 

虽然存款余额流量与贷款余额流量间很难没有误差,但是这种误差不代表银行不有意透支贷款,必竟透支贷款的收益太丰厚。如果误差总是贷款余额流量>存款余额流量,那么说明银行在有意制造误差。这基本是事实。很明显,当我们经济学以“借了存,存了借……”这种违背常理的模型来设计货币乘数时,很难说这不是理论与银行的合谋。

 

透支贷款或者货币乘数的实质就是:贷出的是空头支票,收回的是彩色现钞。它给我们经济活动带来的坏处是:一是加速加剧经济波动程度。这主要在于乘数贷款后流通货币量会增加,出现通货膨胀。但是这些贷款是要还给银行的,如果假设5年后还贷,那么还贷时流通货币量就会减少,出现通货紧缩。由于贷款和还贷间也是流量关系,这样要保证还贷时不出现通货紧缩,就得同时增加乘数贷款来冲销。个人没有研究这个流量平衡问题,从粗略的逻辑推演上看,这种冲销将会产生正反馈,导致流通货币量无限增加。自然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们只有接受通胀——紧缩——通胀这种周期性金融动荡。二是加速加剧贫富差距。当银行通过乘数不断为自己创造货币时,这杯美酒就不会只是银行独饮,而是一大帮有权有势者共享。共享的方式可能无法统计,但是加速加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则是必然的结果。乘数贷款在国际上是富国掠夺穷国的一个重要的有力工具,很明显对冲基金就是专门为有钱人制定的第二货币乘数原理,它的实质就在于第一乘数不能满足掠夺的欲望,所以再添加第二乘数。美国次贷危机也是在于这一点。当初由于信贷规则的限制,乘数小了,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便推销次贷,让没有钱没有还贷能力的人的也贷款,于是乘数大大扩张。所以我们不要以为美国银行现在真的亏了,它是很难亏的,因为他们贷出的是空头支票。比如乘数是100,那么银行只需投入1元就能收回100元。这样如果次贷危机中即使有98%的人不能还贷,那么银行还将会收回2元,仍有100%的利润。实际中,银行连同我们的经济学家大叫亏了,要倒闭了,要金融危机了,我们很难排除这不是他们的合谋和无病呻吟。他们这么叫喊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威胁政府,迫使政府掏钱补贴他们。

 

国内的强势者利用货币乘数掠夺弱势者,国际上的强国则用货币乘数掠夺弱国,而我们的理论界则为货币乘数顶礼膜拜。美国的经济学家膜拜货币乘数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是掠夺者,我国的经济学家膜拜货币乘数是为了那般?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神经病人是医生,医生是神经病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0076.html

更多阅读

成功的前提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店铺成功的基础前提是

第四章 指导篇 成功的前提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导读在这个时代,成功似乎已经变成可以购买的廉价货,只消一两盒烟钱,就可以到书店里找见许多关于成功的书和指南。想成功的人也实在是太多了,因为那些书的销路看起来的确很好啊。本书也毫不

宽松货币政策的后果到底是什么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媒介,也是财富的象征。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形式是从对金银的替代逐渐演化来的,自然演进国家纸币代替黄金的顺序是:黄金不便于携带,金匠铺利用客户加工的黄金短期放贷,产生了黄金存放凭证,逐渐形成纸币,这

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我们看到美联储在2012年未再推QE4,2013年初美联储内部对QEN争论开始变大,它会被无休止地被推出?直至新兴经济体被恶性通货膨胀为止?其实对美国本身也是双刃剑,问题在于谁拖得过谁 ?美国在金融历史上,这方面事情做得还少么?搞跨别国真的还没

货币及货币理论的发展历史 货币的发展历史

昨读蔡定创先生的《货币迷局》,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货币来历及货币理论的发展历史,感觉非常精彩,讲述极其清晰通俗易懂,而且逻辑性很强,通过对货币及其理论发展的逻辑过程进行考察,从中找出了货币的本质属性,颠覆了传统的货币观念,给出了货币

声明:《货币创造的实质是银行对一般公众的掠夺和抢劫》为网友诗绪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