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这都是后来的事。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未来竟会如此辉煌。1992年初他的"大学"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的一间小教室里开张。他的第一批学生只有3人。北风呼号,天寒刺骨。教室里连个暖气也没有。他后来回忆说,那是他平生"最艰难的一段时光"。然而随着冬去春来,他的学生迅速膨胀,乃至这间教室里面无法容纳。于是俞敏洪把他的"大学"带回未名湖畔,先是租用一间大教室,然后又租用大礼堂。后者面积巨大,可以容纳3000人,居然场场爆满,没有虚位。 这位28岁的校长讲起课来,听者众多,如同一场盛大的集会。他能如此叫座,原由在于9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特殊形势。出国留学变成年轻人的时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那三年里出国留学的年轻人,比此前30年的留学生加在一起还要多。"你怎么还没走啊?"成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语。在中关村,大学生们聚在一起就是这个话题。"托派"迅速占了上风,这使得英语培训和出国咨询转瞬成了最走红的行业。俞敏洪印制的小广告在急速增长。根据一位擅长调查的记者卢跃刚的统计,开始时每周印制1000份,后来每天5000份。那时候大多数公司不在媒体上刊登广告,他们没有钱,也没有那个想法。所以大街两侧的电线杆子就是他们的广告牌。也就是被叫做"城市牛皮癣"的那种东西。好在这里集中了30万个大学生,出门就能看见。像北京大学"三角地"的那块十几米长、三米高的广告栏,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俞敏洪指派一个属下前去,把自家的广告糊到别人的广告上,却不料早有竞争对手潜藏暗处。那一边跳将出来,挥刀便砍。这一边猝不及防,血溅当场。 这场不大不小的械斗发生在1992年早春,意味深长。"北大三角地"的闻名遐迩,原本因为它在过去年代始终都是青年学生"指点江山"的舞台。20年代的"要科学要民主"、40年代的"反内战反独裁"、80年代的"反腐败",学生们都是从这里出发,一路喊着口号,走到都市中心。而今天,"三角地"竟因争夺广告进而发展成为持械行凶的现场,这是社会风尚由"热衷国家政治"转向"物质第一主义"的一个证明。
![第17节:转变的年代(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33375317424.jpeg)
从1989年春天到1992年春天,这非同寻常的3年是中国的艰难时代,非但国家政治无常,经济跌宕,而且年轻一代的心态也出现根本变化。在经过漫长的茫然和颓唐之后,他们重新开始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出国潮"已是既成事实。徐小平在后来好多年里一直把它叫做"逃亡的时代"。这是有点根据的。因为当时源源离去的不仅是人群,还是人心。在太平洋的那一边,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给予中国移民更加宽厚的永久居留政策,叫无数中国青年惊喜万分。不用说,这些人内心深处最重要的计划就是得到"绿卡"。如今中关村的好多出名人物,徐小平、李彦宏、邓中翰、严望佳、周云帆、杨宁、田朔宁,都是这支队伍中的成员。当时没人想到,他们居然在10年以后掀起"回国潮",会把"你怎么还没回来啊"当做最常用的见面问候语,那口气就像10年以前说"你怎么还没走啊"一个样。 但是也有些人,被一种鬼使神差般的力量留在白颐路上,没有"逃亡"。杨元庆是其中一个,郭为也是一个。这两个人自从在1988年进入联想,一直都在盘算着出国读书的计划,却被柳传志以各种方式挽留下来。到了1992年4月,此辈双双成为柳传志"新人战略"中的重要角色,郭为被任命为联想公司助理总裁,而杨元庆也从一个低级销售人员一跃成为计算机辅助设备部总经理,实际上是外国品牌的"代理商"。此后2年里,杨元庆把它的年销售额增加10倍。在一定程度上说来,它是"联想微机"终于崛起的前奏曲,也是杨元庆个人历史的新起点。十几年后他如愿以偿来到美国,但不是作为"留学生",而是就任收购IBM全球个人计算机业务之后的新联想的董事长杨元庆后来成为是联想集团总裁;郭为后来是神州数码总裁。关于这两个人的故事,我在《联想风云》中有详细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