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法律是慢慢改变的,当它改变之前,即使是某些执法者也常常会对越轨行为视若无睹,这在整个国家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确激发了先行者的热情和想像力,并且给予他们更多空间和更多利益。与今天某些政府官员拼命抬高城市地价的行为截然不同,在上地开发的早期阶段,这位北京市国土局局长促成了事实上的低价土地政策,使那些先行进入的人能够获得政府补贴,并且在尚未付清土地转让金的情形下开展大规模建设。 现在,试验区终于开始"试验"了。对于那些除了满腔热血之外毫无经验的城里人来说,上地还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蛮荒之地,然而从这时起,情形不同了。巨大的财富会在转瞬之间涌进来,又在第二天早晨流出去。有个名叫王思红的人成了这场变化的主角。中关村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凤毛麟角,此人有幸成为其中一个。她本来是北京钢铁学院的一个失意教师,1988年中关村的一则招聘广告把她引来,通过一连串应聘程序,成了胡昭广的副手。1992年3月23日,在接到突如其来的一纸任命之后,她成了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的总经理。政府匆匆忙忙把这个公司创办起来,名义上是"发展高科技",其真实意图则是为了把上地以最快的速度卖出去,至少在最初是这样。 和中关村其他公司经理不同的是,王思红从一开始就代表政府。她很快得到5000万元的现金。政府把这笔钱交给她,说是"启动资金"。和中关村的那些寒酸的开拓者们相比,这实在是个大数目。她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呢。"我甚至无法想像,"她说,"500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 这位前政府官员就这样一夜之间成了中关村最富有的女老板。但是当公司的会计人员把财务预算交给她时,她立即意识到,手上这笔钱充其量只是钓鱼杆上的一小块鱼饵。这些钱能做什么呢?设计人员告诉她,你要把农民搬出去,把地推平,还要修路、挖沟、下管子、埋电线、建造锅炉房,要把所有的公共设施建起来。这是她第一次听说"七通一平"这个词。"当时我就蒙了,"她这样说,觉得上了政府的当,因为摆在她面前的工程预算至少4倍于那笔"启动资金"。她刚刚把地扒开、放进管子,还没埋上呢,这点钱就花光了。于是她一边挖沟一边卖地,拿着买家的钱来埋管子。就像后来那些赚得脑满肠肥的土地开发商一样,王思红在那一年就已经发现,原来所谓"开发",其实就是一个把玩土地的戏台子。这在当时有个好听的名词叫"滚动发展",也有个不好听的说法叫"空手套白狼"。 上地的建设规划颇为类似旧时的"井田"。这一规划把大片土地切成方块,每块1万平方米,让道路纵横其间,可使每方土地濒临交通干线。这与其说是为了整齐划一,倒不如说是为了更便捷地出卖土地。当时这位总经理用主要精力去游说买家购进整方土地,如果有人声言只需少量土地,她便声明决不拆开零售。到了3月最后一周,她已经成功地售出8块,收回至少4800万元,眼看就要赶上政府当初的全部投资。这给上地带来一阵乐观气氛。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他们决定再接再厉,投资修建一条马路,南接白颐路,北达上地,取名信息大道,全长8公里。政府当日的会议纪要中还留着这样的记载,把这条马路"周遭逐步改造成为美国硅谷式的科技产业区"。

王思红就这样成了那一年中关村的最大刀阔斧的女人。她的激情、果敢和雷厉风行很快就被证明有了用武之地。这一年她做的事情真不少。她搬走324户农家,拆了1626平方米农宅,砍了4386棵树,挖了150座古墓,把812个乡下人改为城里人,把455个农民弄到城里去上班,还修了15条路、埋下30公里管道、建了一个供水场、一个供热厂、两路高压供电线路、一个变电站,以及一个拥有4万门的电话局。随着这些鼓舞人心的消息,企业经理们的热情也被挑唆起来。到1992年年底,至少有21家企业进入王思红的领地,买走了大约18%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