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我们只要稍微一想就能明白,中关村同时发生的这两件事--杨元庆统帅的微机阻击战和倪光南策划的芯片研发,正是中国社会潮流的反照。用纯粹技术的眼光来看,这两人都在试图发起对于外国技术垄断地位的挑战,只不过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杨元庆走向低端,而倪光南则是挺进"制高点"。假如振兴民族计算机产业真的可以被当做一场战争,那么杨元庆是在采用避其锋芒攻其不备的战术,这有点像毛泽东当年的游击战,而倪光南则是在敌人最强大的地方展开攻坚战。 主张抢占"技术制高点"的舆论显然占有道义上的优势。中国人在开放年代发奋图强,大举拆除贸易壁垒,进入世界市场的步伐也相当紧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放的进程反而刺激了国内民族主义的潮流,潜伏着的社会分歧涌到表面,成为90年代中期国内舆论的一个焦点。有三个人,杨桃源、垄和安、何君臣,联合起来在《国际电子报》发表文章,题目叫做《中国计算机产业何去何从》,里面开列两种意见,都有代表性: --我们缺少强有力的集成电路和工业基础,又不掌握技术制高点。现实的选择是"一退到底",去选择那些外国人不愿意做、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第49节:分裂之家(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32642658732.jpeg)
--不能再退了,搞一个丢一个,我们还能退到什么地方去?政府不能再作壁上观,应当加强扶持力度,保住"民族的"这一块。 在这样一种舆论的诱导下,"中国芯"特别时髦。"芯片"本是集成电路的俗称,只具有纯粹技术和经济的含义,但是"中国芯"偶然地与"中国心"谐音,于是立即就被赋予强烈的民族情感,也刺激着中国社会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国家都不得不回归本来意义上的经济和技术。从一开始,中国的崛起就面临着技术匮乏的窘境。它的基本推动力首先来自资源的投入,它每年消耗全世界7?4%的原油、25%的氧化铝、27%钢材、30%的铁矿石、31%的煤、40%的水泥。然后,在意识到资源不可能永无止境地被挥霍之后,它便试图拿资本替代资源,成为经济的发动机。国内规模庞大的储蓄和国债,以及每年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外国投资,使得它的"资本替代"战略颇为成功。中国人由此在90年代建设起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有超过80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外国人给予中国"世界工厂"的声誉,中国人自己也以"中国制造"而自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席卷整个世界已有多年,但是这个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却始终不曾进入"科技的时代"。它在20年前曾发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10年前曾宣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即用科技替代资源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但是直到今天,它在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仍然少得可怜,甚至还赶不上它用来大宴宾客和为官员购买轿车的支出。它的产品所依据的技术,有超过80%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人们把这叫做"拿来主义"。 说到获取新技术,中国人有三种基本的方法:第一,先购买,然后模仿。迄今为止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新产品,从轿车到电熨斗,都包含了这样两个过程。学者笼统地叫做"跟随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跟随战略"所发挥的作用,是中国崛起的最大传奇。而官方有个通行说法,叫"引进先进技术"和"国产化"。第二,偷窃,然后假冒。这也是一部分人所使用的手段。它集中于计算机软件、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世界著名品牌,并且在90年代后期一度达到顶点,乃至侵入90%以上的计算机软件和80%的音像制品。它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短期利益以及长远的损害。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将详细述说。此外还有第三种方法,那就是创造。大约从1994年夏天开始,它在全中国成了一个如火如荼的话题,直到今天。 "中国芯"是"中国创造"这一话题中的最激动人心的部分。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国人的热情日愈高涨。人们只要一想起英特尔垄断着世界市场上80%的中央处理器,就不能容忍,似乎不把这个"制高点"拿下来,中华民族就要血流成河。中央政府特别热衷推动此事。他们鼓励那些最有实力的计算机企业奋起抗争,甚至制定了政府投资计划,就连胡启立部长和周光召院长也在表达对"中国芯"的期待之情。他们希望联想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还许诺政府将无偿拨付巨额资金供研究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