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在信息时代的入口处(11)



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爆发了一场关于"信息社会"的争论。两军对垒,阵线分明。《信息产业报》的编辑写道:"这是中国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前夜爆发的一场大讨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场讨论远不像"要不要民族品牌"的争论那样富有感情色彩,与"姓社还是姓资"、"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那一类意识形态性质的争端更是完全不同。它看上去完全是新生一代和老一代人之间的斗争。90年代是农业萎缩、商业崛起的年代,按照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来解释,这叫"本末倒置"。食品加工业以及日用品制造业,也即宋健所说"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活必需"与"后继无人"这两种力量之间沉浮跌宕,这在老一代中引起忧虑。可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传统产业,他们不喜欢农村而喜欢都市,不喜欢"蓝领"而喜欢"白领",不喜欢工装而喜欢时装,不喜欢流水线而喜欢办公室,不喜欢机器的轰鸣而喜欢流行音乐。他们的父辈坚定地相信,只有实实在在的物质生产才是靠得住的,而他们却格外崇拜智慧,向往那些一夜暴富的"数字英雄"。有不少事情证明,老一代的期望并没有过时。也有同样多的事实证明,世界正朝着年轻人期待的方向走。199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主题叫做"建立网络社会"、1998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报告叫做《浮现中的数字经济》,这些事实也进一步展示了全世界的新经济。克林顿总统甚至还宣称,他的国内方针就是"网络新政",因为"因特网是未来经济的重要特征",并且正在使这个国家的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都处在3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此一来,美国就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的经济。凯恩斯如果还活着,也一定会对克林顿的话莫名其妙,因为他的经济学无法解释信息对货币的支配。

  何止凯恩斯,今日中国的学者们面对整个国家对于"信息"的巨大需求,也会发蒙。很显然,人类除了衣食住行,还需要别的。那位宋健院长和张光斗教授如果在几个月后知道了下面这些事实,也许会重新考虑自己的结论。这些数字全部来自官方报告,不是"欺骗性的论谈":当20世纪最后一年到来时,我们国家已有210万个互联网用户、1500万台计算机、2000万台手持电话、2500万台学习机、4000万台VCD、7000万台寻呼机和3?5亿台彩色电视机。这个报告还预测:到2005年,中国将有5000万互联网用户和1亿手机用户。根据后来的情况看,这不仅不是"清谈",而且是个过于保守的估计。

  这是个闪闪发光的年代,让人百感交集。对立的言论层出不穷,各种可能性纷纷涌现,坏消息和好消息几乎一样多。微机时代才刚刚开始,人们就在谈论"后PC时代"。丁磊紧锣密鼓地筹划他的"北上战略"。要不了多久,也即1999年6月3日,他便把"网易"搬进北京,与张朝阳的"搜狐"比邻而立。而张朝阳正在犹豫要不要来一次"西征",让"搜狐"杀进中关村去2004年9月,张朝阳把"搜狐"迁进中关村,成为清华大学科技园里的一个大户。。中关村那一边,万泉河小学校园里那几间属于"新浪"的房间里,王志东正在努力说服一个精通互联网的人来做新浪的首席执行官。那人名叫沙正治,曾是网景的资深副总裁,他答应了,只是几个月后才来上任。在此之前,这一屋子人都还不知道一个网站真正运行起来会发生什么。有一天,公司忽然一片混乱,让王志东目瞪口呆而又无可奈何,原因是吴小莉来了。她是凤凰电视台的一个女记者,年轻漂亮,由于得到一次机会向新任总理朱镕基提出问题,引来那位"铁面宰相"的一番感天撼地的话,这吴小莉也就成了明星在1998年春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吴小莉站起来,请新任总理说说自己的"心路历程"。朱镕基于是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关注她本人更甚于关注她播出的新闻。现在新浪把她请到"聊天室",还要网上直播,本来一个挺好的主意,正可凭借明星的声望一举成名。可叹新浪刚刚起家,只有一台服务器。吴小莉还没说完一句话,网友蜂拥而来,其情形有如成千上万的汽车同时涌向一条狭窄的公路,不免堵塞。新浪瘫痪了,技术人员急得大汗淋漓,还是无力回天。网友失望而去,吴小莉也只好打道回府。

 第94节:在信息时代的入口处(11)
  现在1998年就要过去。它的最后一幕特别撩人,让整个中关村热血沸腾,冬天不像冬天。美国微软公司进入中关村,把一个研究院建立在知春路上。它的第一批员工只有6人,可是至少有300人跑来祝贺这桩盛事,大都是中国计算机业的成名人物,包括18位院士、56位教授、4位大学校长、9位系主任、27位研究员和7位所长,还有29个政府官员和美国驻华使馆的一位外交官。新院长名叫李开复,是个年轻的华裔美国人,其在计算机语音识别领域里的成就早已享誉全世界,但在中国还少为人知。他宣称微软将在今后6年投资8000万美元,寻找100个最优秀的研究员。"我们不能等待人才找上门来,我们应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对记者如此这般解释微软的企图。对西方人的动机一向敏锐的中国记者,全都惊讶不已,其中两位当场在心里盘算,结论是,"诱惑力显而易见"。《北京晨报》记者陈曦算出来的结果是,"每个人平均将得到数十万美元的投入。"这消息在第二天早上立即传遍京城。普通百姓看了未免咋舌,见过世面的人却说:"这算什么?还顶不上人家微软一年挣来的一个零头!"

  此后两周,报纸上关于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种种报道弥漫开来。56家报纸就此发表文章,既有盛誉,也有危言,当然还有一些话不褒不贬,同样具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中关村又一次烽烟四起。"

  "‘中国硅谷‘人才大战。"

  "一场跨国资本带来的‘技术圈地运动‘,也即‘人才圈地运动‘。"

  "数字化的背后是美国化。"

  "太可怕了!"

  在这所谓"人才大战"的喧嚣中,有个人分外冷清。除了《北京青年报》之外,没人注意他。此人名叫冯天岳,正蹬着一辆三轮车,沿京城街头吆喝,出卖他发明的软件"码根码",每盘售价一块三,比空白磁盘还便宜。从夏天到冬天,又从冬天到夏天,他走街串巷整整一年,总计售出31000盘。这是一种汉字输入的新方法,冯天岳孑然一身,历时3年研究成功。他希望推销他的技术,无钱刊登广告,于是在京城街头以墨书写"码根码"三个字,走街串巷,招揽路人。涂鸦3个月,终于被市容监察队查获,罚款500元,还被责令跟在监察队员身后沿街行走,清洗墨迹。他在万般无奈之上平添一重屈辱,回到家里仰天长叹。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试图加入中关村的软件工程师们的圈子里。他的家也是他的研究室,位居北京城东中央商务区中一座简易居民楼的底层。从狭窄的窗户看出去,外面是一大堆豪华宾馆,衣冠楚楚的人们进进出出,欢声笑语从窗户挤进来。屋子里面阴暗简陋,没有暖气,也没有卫生设施,墙壁上到处贴着白色的纸条,乱七八糟,那上面记录着他的灵感。

  "灵感总是一闪而过,"他对一位名叫杨光的记者这样说,"也许永远不会出现第二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9962.html

更多阅读

危机与机会 第8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目录(6)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①为什么要到马克思那里寻找金融危机的答案?/159  ②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这次金融危机?/160  ③如何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与这次金融危机进行比较?/163  ④本次金融危机的前景

危机与机会 第7节: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目录(5)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①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125  ②怎样看待飞升的房价与摇摆的工资?/126  ③这次危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27  ④如何打破经济增长魔咒?/129  第十三章 如何从民生角度

物理选修3 5目录 第7节: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 目录(5)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企业篇)》  ① 三一重工采取了什么样的国际化战略?/133  ② 经济危机暴露了哪三个问题?/135  ③ 为什么三一重工选择海外建厂而不是并购?/138  ④ 三一重工走国际化之路为什么是成功的?/140 

声明:《第94节:在信息时代的入口处(11)》为网友神秘嘉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