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模式选择问题探析——以甘肃农村为例
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Patrick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一文中提出的两种不同的金融模式:即“供给优先”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前者强调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应优先于需求,从而通过金融服务的供给刺激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后者强调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拉动作用以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从而促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同时Patrick指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进入成熟阶段,“需求追随”型金融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正确认识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宜的金融供给模式,对充分发挥金融的资金支持作用,加快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甘肃农村尽管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就发展状况而言,无疑处于低水平时期。是较为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甘肃农村金融供需特征分析 甘肃农村大多数农村远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带,远离交通干线,通讯落后,成封闭经济状态和自给型经营格局;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民收入水平低;地缘的封闭性以及教育的落后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商品经济意识淡薄。经济和社会背景决定了其农村金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有金融需求的农户数量多,金融资金需求总量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甘肃农村在一年内有金融需求的农户占到55.3%,但是从贷款的额度上看,其中21.2%的农户资金需求在3000元以下,57.5%的农户资金需求在一万元以下,73.6%的农户资金需求在2.5万元以下,只有13.5%的农户贷款需求在5万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甘肃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外出务工中获得,由于缺乏“投资致富”的意识,另外农村缺少经济发展的新项目,他们很少有人进行传统农业以外的生产投资,农民的生产经营还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因而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限。虽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发展比较符合当地状况的相关产业,以定西市为例,定西市的马铃薯以其形整、质优、存储期长和淀粉含量高在全国甚至国外都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定西的一些县也已经有了自己的马铃薯基地,马铃薯产业成了定西市的支柱产业,但是马铃薯产业并没有使大部分农民都从中获益。另外,定西的马铃薯产业仅仅限于马铃薯的生产和初加工,增值较大的精加工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民除了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马铃薯等作物以赚取收入外没有其他的致富门路。此外,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民认为负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们宁可缩衣节食或向亲友借钱也不愿向银行贷款。 第二、农户金融需求的类别不同,银行贷款倾向不同 根据刘玲玲、杨思群(2006)对甘肃部分地市进行的调查分析,将甘肃农村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分成三类:1.收入较高的农户,这部分农户大多从事养殖业、药品加工或运输业,收入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他们已经有了“借钱生钱”的观念,他们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而有了贷款需求,贷款到了这部分农户的手里能也够产生它应有的作用,给农户的增产增收带来资金支持。这部分农户数量占到有贷款需求农户中的8.5%。这部分金融需求具有持续性和良好的信用,每年都借并且还款及时,银行很愿意为这部分农户提供贷款支持。2.收入中等的农户,这部分农户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他们想通过更换优良品种、发展养殖或者从事交通运输业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他们由于长期从事种植业,手里没有足够的积蓄从事这些投资同时也没有富裕的农户可以借给他们资金,所以他们希望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这部分农户数量占到有贷款需求农户中的29%。这类农户贷款的期限短、额度小,但由于这部分农户从事新生产方式的经验不足,贷款风险较高,银行向这类农户提供贷款是一般都较为谨慎,贷款的门槛也较高。3.收入很低的农户,他们的贷款需求主要来自于生活、看病、子女教育的压力,他们的亲友邻居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借给他们,这部分农户数量占到有贷款需求农户中的62.5%。因为这部分农户经济实力弱、还款意识淡薄,银行向其提供贷款的风险太高,所以一般不会这部分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限制较多,农户贷款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信贷产品种类少、期限短、额度不大。在甘肃农村正规金融中只有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提供针对个人的贷款,信贷产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助学贷款、农机消费贷款、农户小额信贷等10个品种,但多数产品的贷款条件不利于普通农户获得贷款,如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象为高等学校就读学生或其直系亲属,商铺按揭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则要求房屋必须是位于城镇的商品房,并且县级以上支行才可以办理,农户可以获得的只有质押型小额信贷,但是由于需要质押,大多数农户没有获得贷款的资格。以邮政银行的小额信贷为例,邮政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必须要用地起存单来作抵押,这也就是说,邮政银行只是把定期存款转化成了流动资金,农户通过付给银行利息来获得货币资金的流动性。这样的话,只有拥有定期存单或者可以找到拥有定期存单并愿意为其担保的农户才可以获得贷款,这样就造成不需要贷款的人有贷款资格,而急需贷款的人却没有资格获得贷款。 第四、金融供给问题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甘肃农村的贷款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以定西农村为例,2003年起,贷款增加率的百分点数保持在一位数的水平,而存款增加率的百分点数持续为两位数。银行信贷员的“惧贷”心理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实行“信贷人员第一终身责任制”,他们要负责包放、包管理、包收、包赔偿,这样的话,银行信贷员就会宁愿不办理业务也不愿承担贷款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如果银行给信贷员下信贷任务,信贷员就会选择那些自身资金雄厚、偿债能力强的大户放贷。这样一来,经济条件差而又急需贷款的农户得到贷款就会更加困难。 另外,商业银行在农村撤并机构的现象严重,由于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经营目标,而在农村的盈利少、风险大,所以商业银行更倾向于把业务转向于城市。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来,甘肃农村的商业银行机构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金融服务盲区。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往往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地区,商业银行的撤出加剧了资金供需的矛盾。 二、甘肃农村金融模式选择——“供给优先”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甘肃农村现阶段金融需求数量较少,满足程度不足,同时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供给上存在很多问题,强调由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相关的金融服务出现引致性需求的金融体系不具备应该有的经济基础。这一状况会持续一段时期,因为金融供需特征将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会产生突变。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促进作用的“供给领先”型农村金融体系模式是较为合理的选择。采取“供给领先型”金融以刺激金融需求,用金融供给的增长来刺激金融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完善。 在“供给优先”前提下,要以政策性金融为主体,实现农村金融组织资金供给多元化,以满足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在现有农村金融基本格局中加大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的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体现和实施供给优先占主导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加大发展政策性金融的力度,用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刺激经济增长,建立起商业银行发展的经济基础,加快甘肃农村由“供给领先”向“需求追随”的金融模式转变。遵循“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保证金融的安全稳健运行”三条原则,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及民营金融机构等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多层次体系,并进一步强化其服务功能。政策性金融为金融供给主体,为农村金融需求提供主要支持,商业性银行进驻可盈利领域,合作性金融机构作为合理补充,是快速、简便的金融服务提供者。 政策性银行要以向开发性金融转化为目标,在向开发性银行转变上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充实资本金,达到国外发展中国家开发性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即15%以上;二是实行分账管理,对对不同的项目实行分别、分类管理。对政策性业务设立专门账户;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按照职责明确、有效制衡、科学管理三原则实现股权、债券和经营权三方的有机结合。 商业银行要对自己在农村的业务方向进行合理定位,在符合自己经营范围并且可以赢利的项目上多下功夫,加快自己的公司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独立的约束机制。合作性金融机构要在合法、公平、合理的原则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供给优先策略下政府行为选择 供给领先型金融必须由政府进行主导和调控,具体措施有: 首先,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从现阶段仅服务粮棉油流通到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把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邮政储蓄在农村的储蓄存款还与农村支持发展农业;加快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信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和优化产权结构,增强农信社的实力;创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险支持。 在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的同时引导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银行转变。在支农方面,政策性银行应该转变经营重点,在开办原有业务基础上,积极与农村基层合作金融组织协作,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分支机构,充实机构网点,扩大服务领域,将资金投放重点向农村区域倾斜,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应积极筹措信贷基金,进一步完善政策性信贷投入机制,适当拓宽支农信贷业务范围,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性开发等信贷项目,努力探索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的长效发展之路。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第一要建立农村产业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办法是:政府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帮助出现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损失的农户偿还债务;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广大农户共同出资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业信贷的风险补偿问题;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第二要建立行业风险防范机制。具体措施:金融机构要在强化资本约束和利润约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贷款定价机制,按照利率风险定价和贷款授权授信制度,根据客户的信誉、风险等因素实施贷款自主定价。同时,将单个贷款项目的风险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大环境下考量,在技术上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再次是政策性金融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实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不断规范和整理现有农户档案,提高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可靠度,增强自身对农业信贷风险的评价和控制能力,从而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再次,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政策性金融的效果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微观层次,主要参考资产质量和利润两个指标,综合考察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是宏观层次,主要考察政策性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力,可以用信贷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关联度、贷款对形成现实生产能力的贡献度、对社会投融资的满足度和投融资安排的便利度四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 金融供给模式选择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供给领先型金融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的金融供给模式选择,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金融供给模式必定会从供给领先型向需求追随型转变。况且,单一的供给领先和需求追随的供给模式是一种极限状态,如同完全的市场经济一样是不存在的。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实行与现实经济状况和金融需求相一致的多样化的金融供给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会更好的向需求追随性金融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宋涛.“供给优先”模式与农村金融战略选择[J].海南金融,2005,(2) [2]殷俊华.金融缺口、非正规金融与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沈阳农村民间借贷研究[J].金融研究,2006,(8) [3]张怀福.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2,(5) [4]周先建.供给领先型金融和需求追随性金融[J].管理科学文摘,2006,(3) [5]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刘玲玲、杨思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更多阅读
中国农村金融网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金融支持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两次国共合作的启示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金融支持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李成业
评"世行报告删除中国金融改革章节" 金融供给侧改革
评"世行报告删除中国金融改革章节" ----经济学不宜制约社会的制度世界银行(WorldBank)将其周三发布的关于中国经济的报告删除了一章,并称该章内容在发布前未经该行常规内部审核。在被删除的这章里,世行曾呼吁中国采取紧急措施,改革该
工程风险防范问题探析 开发性金融定位下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1.建立适用于开发性金融定位的治理结构与机制 建立适用于开发银行新定位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推动开发银行所有权结构的调整。目前,开发银行可以考虑吸引地方政府出资直接纳入开发银行总行的实
金融供给侧改革 美国金融改革未治本
随着有关美国金融改革的论战似乎终于即将划上句号,我们是否都应感到更安全,也更确信危机不会重演?毕竟,这场危机(包括衍生品)的根本原因已经找了出来,并且得到了解决。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预防涉及整个系统的纾困行动。
房地产信贷风险 关注欠发达地区地产业信贷风险
文/黄绪江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2009年,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的“蛰伏”后,再次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地王频繁产生,房价屡创新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