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马雪彬 邓汉华

  内容摘要:农村金融是一个区域金融概念,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属于区域划分下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理论。有关农村金融的理论很多,文章从相关的金融理论中找出与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相关的金融理论加以概述并做出相应的评论。以便于认清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金融;综述;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示码:A

  一、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1950年以前,经济学家们普遍强调经济中的真实变量,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而金融要素被视为是既定的,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常被看成是一个常量,金融往往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熊彼特最早从企业家才能和创新的角度论述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才能只有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金融体系为企业家赋予了生产性的力量,通过企业家才能的发挥为经济发展作贡献。哈耶克和凯恩斯也不同角度探讨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这些研究相对浅显,缺乏持久性,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50年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使金融因素上升到了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对金融部门的忽视,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体系。

  (一)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阶段,格利和肖、帕特里克、戈德史密斯等奠定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

  1、格利和肖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最早从金融角度探讨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次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货币金融理论。1960年,格利和肖指出,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货币在内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各个经济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储蓄和投资的差额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金融制度是整个储蓄—投资过程中把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投资者的必要条件,充分发展的金融制度由多种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组成,货币和银行只是众多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国经济能否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取决于其金融制度的效率等。

  2、帕特里克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H·T·帕特里克在1966年发表的《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在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有“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种研究方法。前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即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后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总是先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帕特里克认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现象和“供给领先”现象常常交织在一起,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往往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最优顺序问题也可能存在于部门内和部门间。金融体系对资本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既定数量的有形财富或资本的配置效率;二是可以提高新资本的配置效率;三是可以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因为金融中介的活动,促使人们更加愿意储蓄、投资和工作。帕特里克在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后指出,落后国家应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

  3、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戈德史密斯通过对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历史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开创性地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这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揭示了决定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例如金融相关比率(FIR)等。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一国金融工具的市场总值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之比,它至今仍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用来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主要依据。戈德史密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即随着总量的和人均的实际收入及财富增加,金融上层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增大,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为迅速;对于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来说,先进国家的示范作用大概同国际资本流动同样重要,与其他许多领域相比,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方面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传播比较容易实现,整体性移植很难成功;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不同经济集团之中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程度,也就是说,金融相关比率的水平及其变动反映了企业、家庭或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以借款或发行证券的形式求助于外部融资,以及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内部的储蓄满足资金要求;在金融发达国家或地区,包括利率和其他费用在内的融资成本要明显低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偶然出现的例外也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国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无止境的,实际观察与理论研究都表明,一旦达到一定发展阶段,特别是当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1.5之间时,该比率就将趋于稳定;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多在1和2/3之间,相当于美国和西欧在19世纪后末期就达到并超过了的水平。

  (二)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罗纳德·I·麦金农在其1997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指出:“有组织的银行业在向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内地渗透上,在为一般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为小额借款人服务方面,是很不成功的……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融资,则必须由放债人,当铺老板和合作社的不足资金来满足。这就是我称之为‘金融抑制’的现象”。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欠发达,就是因为其实际利率太低,甚至成了负数,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为的对利率的控制,也可能是由于通货膨胀,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称为“金融抑制”。在金融抑制经济中,人们不愿意进行储蓄,投资会减少,经济增长受阻。发展中国家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应该通过解除金融抑制,实现完全的“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1]。肖则认为,货币的使用减少了生产和交易的成本,改善了收益投资结构,并通过多样化和专业化分工降低了风险和总成本,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若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过低,则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金融中介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储蓄和投资就会因此受到影响,进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影响。

  尽管麦金农和肖存在一些分岐,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健全的金融体系可有效地动员社会储蓄,使其迅速转化为投资并投入到生产中,促进经济发展;反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进而对金融业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但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业很难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停滞又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金融欠发展与经济待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抑制,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强制规定和控制利率和汇率,使其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受到严格管制的官定利率和汇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也不能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而是导致实际利率变为负数。并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会带来积累财政赤字和加剧通货膨胀的双重恶果,反过来又迫使政府进一步采取金融抑制的手段,由此造成金融抑制和金融停滞的恶性循环。政府倾向于使用货币政策,改变金融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的配置,倾向于对金融进行管制,使国内资源大量流向公营部门,而通过交易税,即花税,专项资本收益税和设置较高市场准入门槛,限制私营部门的竞争。金融抑制形成的利率上限,在通货膨胀加剧时会导致大量资金投向实际资本和有形资产储备,这必然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其结果不仅造成了固定的低名义利率和负实际利率,而且同时又造成通货膨胀恶化。金融深化有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要使经济得到发展,就要使金融得到发展,执行金融深化政策。为此,政府要减少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放开对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使利率和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从而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金融深化的核心是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利率的提高可以增加货币实际收益率,从而增加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和货币积累,刺激储蓄和投资增长,进而可以扩大银行体系规模,降低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中介费用,刺激投资,增强了金融资产作为储蓄或投资对象所具有的吸引力。

  (三)金融约束理论

  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默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人根据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种不同于金融自由化也不同于金融抑制的金融约束理论。他们认为:金融抑制模型存在效用函数缺失等诸多缺陷,根据这种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并不可取。在麦金农-肖体系中,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都是外生给定的。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罗伯特·金和莱文等经济学家借鉴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并入金融发展模型,试图解释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的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证明了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的机会,也就是超过竞争性市场所产生的收益,而非经济学通常所说的无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有着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代理行为等,资金资源难以被有效地配置,因此政府十分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干预。金融约束给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了“租金机会”,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可以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从实质上来说,金融约束理论更加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金融发展。

  赫尔曼、默尔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在物价稳定的前提条件下实施金融约束,实行比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确定的均衡利率要低的人为低利率体制。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的区别在于物价上涨幅度控制与否以及因低利率而产生的租金的去向不同。在金融抑制状态下,利率管制使得租金流向政府,而在金融约束条件下,租金流向了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他们认为,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经济不发达时,为了缓解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带来的不利影响,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很低,人们只能组建金融中介体。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达到某个临界值之后,人们才有能力参与金融市场,这样金融市场才得以形成。当经济发展处于早期阶段时,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体的关系是互补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此时,金融中介体不必考虑金融市场与之争夺有限的资源。经济社会中潜在着储蓄资源,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潜在储蓄资源的开发利用,金融中介体中的资源不但不会被撤出,金融中介体反而可以从中获取部分好处。在不存在外来干预的情况下,金融中介体相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效率较高,金融中介体往往优于金融市场,因此,在这一时期,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效率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整个社会的潜在储蓄资源基本上被充分开发和利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意味着储蓄资源从金融中介体转移至金融市场。换言之,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关系成为替代关系。

  金融约束论认为,金融由自化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基础,包括稳定的物价,严格的财政纪律,公平的税赋制度,对商业银行适当审慎的监管以及利润最大化且相互竞争的商业银行等作为先决条件。而实施金融约束政策,约束条件比起金融自由化来少多了,主要是具备宏观经济稳定(如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可以预测)和实际利率为正两个条件。对于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在暂不具备金融自由化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推行金融约束政策,以求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约束的程度可以高一些,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政策。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金融约束的程度可以适当减轻一些,可以放宽或取消某些政策,直至金融约束过渡到金融自由化。

  二、农村金融理论

  (一)农业融资理论

  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基础上,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问题,形成了农业融资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家庭,没有储蓄能力,因而农村广泛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农业天然存在着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缺点,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化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因此,必须靠政府通过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制订较低的农业贷款利率,降低农业的融资成本,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同时,考虑到农村的民间借贷利率普遍比国家制订的利率要高得多,使得求助于民间借贷的农户更加贫困并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打击农村高利贷活动,需要通过银行设在农村基层分支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为农村注入大量贴息或无息的政策性资金。农业融资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在农村金融理论界居于主流的地位。

  农业融资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政策主张是:扩大向农村部门的融资促进了农业生产增长,但由于储蓄动员不力,过分依赖外部资金、资金回收率低下、偏好向中上层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致使许多国家陷入困境。因此,仅依据这一理论,很难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能够自我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恰恰因为农业融资论存在上述缺陷,使其主流地位在1980年代被反其道而行之的农村金融市场论所取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是建立在金融深化理论基础上的,它反对政府干预,重视自由市场。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及其贫困阶层具有储蓄能力,没有必要从外部注入资金,低息政策不能很好地激励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造成其贷款回收率较低的重要原因,非正式金融的高利率因农村资金拥有较高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下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储蓄动员,充当农村经济内部的资金余缺部门之间的金融中介;为了发挥储蓄动员和平衡资金供求的功能,利率必须由市场机制决定,而且实际存款利率不能成为负数;评判农村金融体系运转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中介量和经营的自立性与可持续性,没有必要实行专向特定目标贷款制度;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应搞一刀切,一律取消,应当积极引导,促进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之间的互补,而不是行政命令下的强制替代。

  (二)不完全竞争理论

  学者们把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运用到农村金融领域,形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借贷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放款一方的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仅仅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生长出一个农村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因此,有必要采取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化措施。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政策主张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低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的稳定;在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前,相比利率自由化,更应当注意将实际存款利率保持在正数范围内,并同时抑制存款利率的增长,若因此而产生信用分配和过度信用需求问题,可由政府在不损害金融机构动员储蓄的同时从外部供给资金;在不损害银行最基本利润的范围内,政策性金融(面向特定部门的低息融资)是有效的;政府应鼓励并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以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以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贷款回收率低下的问题,利用担保融资、使用权担保以及互助储金会等办法是有效的,以改善信息的非对称性;融资与实物买卖(肥料、作物等)相结合的方法是有效的,以确保贷款的回收;为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应给予其一定的特殊政策,如限制新参与者等保护措施,非正式金融市场一般效率较低,可以依靠通过政府的适当介入来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E.S.Shaw:“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2]E.S.Shaw,JohnG.Gurley:“MoneyinaTheoryofFinance”,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ion,1960

  [3]Stiglitz,J.andA.Weiss,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71,1981.

  [4][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6][美]休.T.帕特里克.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详细分析请见罗纳德﹒I﹒麦金农于1997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9813.html

更多阅读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作者:陈越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一、建构主义简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IRM 理论综述 国内外研究综述

前言信息资源管理源起于70年代后期的美国,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文书削减法”可谓信息资源管理的里程碑,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信息资源管理在联邦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个80年代是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80年代中期

皮亚杰理论综述 皮亚杰同化顺应

皮亚杰理论综述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522/16/152830_3608917.shtml以下皮亚杰理论综述,参考http://www.xsgzxxx.cn/blog/more.asp?name=swan&id=143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

声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综述》为网友吴皇万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