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如何进行结构变革:登顶之舞》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孙宏斌的所谓破坏行动完全是一 种创新贡献。顺驰集团无非是在挑战权威,挑战经验,挑战习惯。 顺驰集团的挑战,有利于这个行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利于全行业 竞争能力的提高。中国房地产行业在2003年之前,几乎是一个没 有竞争的行业。从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元的企业,到年销售收入只有 几千万元的小企业;从资产规模几十亿元的企业,到资产规模几千 万元的小企业,它们全都可以生存,全都可以赚利润。即使在同一 个城市里,成百家乃至上千家开发商,大家都可以活得很好,大家 都可以相安无事。有些企业财富积累快一些、多一些,有些企业财 富积累慢一些、少一些。我们很少听说有哪家房地产企业关门或者 亏损。我们只知道证券市场那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不断有企业把 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用房地产赚取的利润去改善它们年终的财 务报表。中国房地产行业在2003年之前已经有10年历史。一个有 10年历史的行业,它的竞争状况如此,实际上是不正常的。 一直到今天,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始终是一个自娱自乐也很自闭 的行业。这个行业消费着中国最多的名车,消费着中国最多的高尔 夫球证。这个行业的企业家似乎比其他行业的企业家更具才情和个 性,他们可以出任时尚产品的代言人;他们可以建立一个组织,在 全国各地召开各式各样的会议,把一堆高尚或者不高尚的议题都凑 到一起,论资排辈地让每位到会者有份量不同的发言机会,或者听 会机会。我曾经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去参加过一次会议。那个城市 的记者们、官员们蜂拥而至。我一方面感觉到这个群体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感觉这像是在做秀。顺驰集团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它的 挑战等于往这个行业注入了一些好斗的东西,这就破坏了行业原有 的和谐。顺驰集团选择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来发动自己赶超领 先者的挑战。2003年,注定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转折里程碑。 在这一年,中央政府出台政策,明令改变土地转让方式。新的转让 方式是土地招投标、土地拍卖、土地挂牌,行业人士后来把这三种 转让方式合并起来,简称为“招拍挂”。新的土地转让方式,较之 传统的协议转让方式更加公开化,更富竞争性。这使得开发商的项 目成本大大增加。 土地转让方式的变革,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大的拐点。

当然,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不会欢迎这样的转变。因为,开发商获 得土地的难度加大了,成本增加了。但是,无论企业愿不愿意,土 地作为一种稀缺的国家资源,政府改变对它的经营方式,任何人是 无法阻挠的。顺驰集团公开提出戴尔速度和在全国跑马圈地也是在 2003年。我相信这不是巧合。孙宏斌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行业发生 巨大变化的机会。然后,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的企业运作 理念和项目运作理念能够付诸实践。当整个行业还处在土地协议转 让、分期付款那样一种状态的时候,孙宏斌的戴尔速度实际上是没 有太大意义的。因为在旧的土地经营方式下,开发商不仅仅土地成 本低,财务成本也很低。土地是可以分期付款的,开发多少土地付 清多少土地款。你可以一次与政府签定一千亩土地的协议,然后一 百亩一百亩开发,每开发一百亩就付清一百亩土地的钱。资金成本 低了,还可以等土地慢慢增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宏斌去追求项 目开发速度,追求资金快速流转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土地转让方式的改变,给了孙宏斌以速度显身手的机 会。他要在一个慢鱼成群的行业中争当快鱼。所以,当2003年销 售收入只有40亿元的顺驰集团喊出2004年要实现销售收入100亿 元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都认为孙宏斌在吹牛,在哗众取 宠。当然,这样一种增长也的确让人难以置信。这个行业已经习惯 了一种慢慢吞吞的节奏,习惯了一个项目做5年甚至8年。突然间 有人喊出150%的增长目标,而且还是在40亿元这样一个不小的基 础之上,怎么会有人相信呢?假如相信孙宏斌能够创造这样的速 度,不是等于说自己过去发展速度太慢、太无能吗?孙宏斌发现了这个 行业的软肋,又发现了这个行业拐点的来临,然后他开始推行自己 的速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