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处世至境:中庸的智慧》
绝路之中老天给他降下了一线希望,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他是奉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的。孟尝君抚额称庆,可谓天助我也,他早已想好了主意,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不仅个人资质好,善随机应变,常为诸侯效力,与王室也有密切的关系。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很器重他,闵王时代他成了王室的政治顾问,且与孟尝君甚好。? 孟尝君决心已下,开口直言相求:“我将遭楚国攻击,危在旦夕,请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弃,从命就是。”? 后人猜测,淳于髡此行,可能是有目的而来,专为朋友解危的,只不过这话须孟尝君亲自当面求他才是。朋友之交,有许多心照不宣的东西,古来如此。? 却说淳于髡赶回齐国进宫晋见闵王,正面的话题当然是要相告出国履行公务的结果,他真正要办的事情也早已盘算在心。? 闵王问道:“楚国的情况如何?”? 闵王的话题正投淳于髡的所好,顺着这个话题,淳于髡要开始展开攻心术,履行对朋友的承诺了。? “事情很糟。楚国太顽固,自恃强大,满脑子想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 话题有意识地转到薛,但不露痕迹。? 闵王一听,马上就问:“薛又怎么样?”? 淳于髡眼见闵王入了圈套,便捉住机会说:? “薛对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没有远虑,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庙,规模宏大,却不问自己是否有保卫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出兵攻击这一寺庙,咳,真不知后果怎样!所以我说薛不自量,楚也太顽固。”? 齐王表情大变:“喔,原来薛有那么大的寺庙?”随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护先祖之寺庙,是国君最大义务之一。为了保护祖先寺庙就必须出兵救薛,薛的危机就是齐的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闵王就完全不再计较与孟尝君的个人恩怨了。整个过程,淳于髡没有提到一句请闵王发兵救孟尝君,而是抓住闵王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最大的弱点,旁敲侧击,点到痛处,令闵王自己主动发兵救薛,实际上是救了孟尝君。淳于髡的智慧和策略反映了他的成府。? 虚虚实实也是一种成府? “虚虚实实”一计出自《三国演义》第49回:“孔明笑道: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这里所说的虚虚实实,就是用各种方法迷惑对方的方法,这也就是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的全部含意。? 明朝时,皇帝派御史韩雍到江西考察。当时,皇帝给远在江西的一名宦官发了一份诏书,地方官误以为是给自己的,所以打开了封志,误拆封志的地方官知道自己惹了祸,连忙向韩雍请教解救的办法。韩雍想了想,让地方官宴请那位宦官,然后由他出面将此事化解。? 次日赴宴之前,韩雍让手下人伪造了一个封志,把诏书装了进去,然后送给他特意找来的一个邮卒,自己则怀揣真封志去赴宴。当宴会进行到面红耳热的时候,事先安排的那个邮卒拿着假封志进来,并把它交到韩雍手里。? 韩雍从容地拆封,打开诏书看了一眼,脸色一变,斥责邮卒说:“诏书不是给我的,你怎么如此马虎!”在给诏书套封志的时候偷偷地“调包”,将诏书套进怀中的真封志中,这一切都没有被宦官和其他人发现。在宦官看诏书时,韩雍大骂邮卒失职,并向宦官表示歉意,宦官见御史大人如此认真,反过来为邮卒开脱,大家接着饮酒,欢歌达旦。这件麻烦事就这样被搪塞过去了。? 办事如此,做人亦是如此,尤其在面临命运的转折关头时,我们更应虚虚实实,让对方陷入迷茫之中,为自己赢得胜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