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处世至境:中庸的智慧》
愤怒不能适当发泄,就会掉转过来进攻你自己,一个人对自己发怒时,他就发生内疚而对每一件不顺遂的事都归咎自己。例如他可能以为自己未臻理想而使人失望。即使他觉得自己太无能而不敢替自己申辩,他还是可能会私下认为别人对他期望太高而愤恨他们。? 你怎样对付内疚?只要记住大多数内疚来自压抑的仇怒,而仇怒又是因心灵受伤害而产生的,那么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查出心灵所受的伤害,并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再把愤怒引回原来它应该发泄的地方。? 总之,一切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都必须等它消了才会好。动感情是消耗精力的,要改变你的生活,你必须改变你的不良情绪。? 以逸待劳? 27岁的约瑟夫·乔特能成为纽约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并非偶然。这位未来的司法界领袖不但极富才干,而且还善于运筹帷握。? 不过在数年前,他还只是布特勒·埃瓦茨·索思梅德律师事务所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后来,他觉得在那事务所里毫无发展前途,便断然离去,另谋出路,这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 让我们感到最有趣的,是乔特回到这家事务所时的情形。? 就在他离开这家事务所之后不久,他原来的老板埃瓦茨表示,希望他能再回到所里来工作,乔特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埃瓦茨想他回去的愿望越强烈,乔特的反应就越无动于衷。? 有关这事的始末乔特曾亲自叙述过。他说:“当时,埃瓦茨开始向我提出新的建议,起初问我有没有什么认识的青年,可以介绍到他的事务所里去帮忙,我当然回答说没有,但是他继续进逼,最后才说:‘你似乎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是想让你回到所里去,在所里做一名律师。’”? 乔特真正期待的切实的建议终于出来了!他采用了一种为大家所熟悉的手腕——诱发他人先露锋芒——他从埃瓦茨那里得到了自己所希冀的一切。? 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而给自己戴上冷淡的假面具,往往是支配他人思想的万全之策。能干的人在和别人谈判的时候,每每会用到这种策略。? 凡事以计谋取胜,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计谋,有时用韬晦之计比用其他计谋更胜一筹。?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时机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第60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14282363566.jpeg)
从应变学的角度来讲,“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这句话的意思接近。在人生道路上,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会很有效。?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吕尚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博,俟耳俯优;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意思是,应以曲求伸,以退图进,以韬晦之术,解除敌人的戒备,等待时机,作关键性的一战。?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沂水桥上时,迎面而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 张良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禁想:“这老匹夫看似和蔼,却如此不讲理,若不是看你年高体弱,本想一拳将你打下桥去。”转而一想:“看他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还是给他拣了来吧。”张良按捺住火气,下得桥下把鞋子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