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品谋贵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孔子称赞安贫乐道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他的“仁人”、“君子”的论述鼓励了后来 多少志士仁人、忠臣孝子。孔子也被人们尊为“圣人”、“先师”。?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孝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的主张。“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自己的父母,推广开来也尊敬别人 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开来也爱护别人的儿女,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转 动东西一样容易了。这可以说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从“人性善”的角度出发,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统治人才。他认为统治阶 级“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之道,用一般的政治手段不如用教育手段那样有效 。? 孟子与孔子一样,重视立志问题。他认为士首先应当“尚志”,就是要“居仁由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一个人如果有所选择,以“仁义”为标准,就能分辨善恶 ,认清应为与不应为的事情。孟轲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闻过则喜”,“见善思迁” ,“与人为善”;“大丈夫”应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生 命是宝贵的,但更宝贵的是忠于统治阶级的道德,在必要时,一个人应当“舍生取义”。他 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孔于“杀身成 仁”的同义语。孔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政治和伦理思想体系,而孟轲则在“仁”的基 础上增加了“义”这个重点,后人概括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对于具有爱国主义 思想的人有深刻的影响,无数“志士仁人”为保家卫国,甘为疆土洒鲜血。这种伟大精神, 一直都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 勤奋一生,分秒必争 ? ? ? 我国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了研究经学,曾“三年不窥园”。他对时间的重视,颇为 后人赞叹。? 董仲舒(前179至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北)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专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当上了博士(官名)。汉武帝即位后,招举贤良方正,汉武 帝接连对董仲舒进行了3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也称为“天人三策”。任 江都相、胶西王相。晚年虽退居在家,朝廷如有大议,还要派使者至其家中请教,可见其在 当时的影响之大。他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说。把 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 秩序。另外,他还根据《春秋》大一统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为汉 武帝采纳,开此后2000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可谓为学勤奋,惜时如金。据传董仲舒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 专心,从不懈怠,而且这种精神一直保持到老年。《汉书?董仲舒传》言其为研究经学“盖 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桓谭的《新论?本造》甚至说:“董仲舒专精于述古,年至六十 余不窥园中菜。”家里的园子也不看一看。他全力投入经学研究,不给自己留下片刻闲散的 时间。他一连数年足不出户,以至他的一些后人师门的弟子只能向先来的师兄请教学问,好 些弟子学业有成,竞久未见过老师的面。? 正是在这种不肯荒废一分一秒的人生中,董仲舒学贯百家,通古穷经,被时人称为“汉 代孔子”,成了一位上继往圣起绝学,下开万世兴太平的杰出的经学家。 ? 进谏是为国,改革是忠人 ? ? ? 自古敢谏必敢犯,这种性格的人不多,他们都正直无私。古今第一谏臣,魏征可算其一 ,如果说魏征敢谏是他遇上了英明之主唐太宗,那关逢龙谏桀、比干谏纣又当怎论呢?后二 者明知所侍之君昏庸残暴也谏了。实际是耿介正直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敢犯天成龙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