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学做一个生活的智者: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
比起少孺子高明的批评艺术,唐代直谏忠臣魏征就显得逊色多了。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堪称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犯颜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

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满脸气愤地说:“朕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此行大礼?”皇后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知陛下英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打消了给魏征治罪的念头。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无可非议,不过他所用的方法实在值得商榷。要不是唐太宗宽宏大量,又有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内助,像他那样冒冒失失拦住皇帝去路的,有10个脑袋也保不住。相比之下,长孙皇后的劝谏方法则高明得多。她没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臣子的刚直与君主的开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来说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是在恭维皇帝,自然令他龙颜大悦,满天的乌云也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可见,同样是忠言,顺耳的话比逆耳的话更能让人接受,正如甜药比苦药更受病者欢迎一样。因此,当我们向别人提出忠告时,应尽量避免用逆耳的话刺人、伤人,而应该尽可能多地把它转化成顺耳之言,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面对上司,忠告往往不能直说,只能委婉含蓄地指出他的缺点。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苏州狮子林,一时兴起,应当地官员的请求,题了“真有趣”三字。恰好旁边站着接架的新科状元黄熙,他觉得这几个字太俗,有失皇上大雅,于是灵机一动,奏曰:“臣见圣上御笔,笔笔铁画银钩,字字龙飞凤舞,其中这个‘有’字更是百媚千姿。臣冒昧恳请圣上将这个‘有’字赐予小臣。”乾隆阅此三字,方知话中有话,恍然大悟之后,便顺水推舟,改为“真趣”,但又不好意思,故在旁边附一行小字“御赐黄熙有”。 黄熙以曲说隐衷之法,暗示皇上改动题匾,化俗为雅,留下了千古佳话。 有时候,纵使别人错了,如果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就不要急于开口批评、纠正,最好是装“糊涂先生”。 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经理正说到兴头上:“经过各位的辛勤工作,今年本部门共创造260万美元的利润……”“错了错了!”小孙冷不防打断经理的报告,“这只是上半年的数据,实际上,我们全年的利润总额已经达到了380万美元。”经理满面通红,尴尬万分,勉强把报告做完,整个会议最后草草收场。结果不出一个月,小孙便被辞退。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犯错误,对于有错的人如果过分地严厉指责,可能会得不偿失,但如果以宽容的心态给其改错的机会,既照顾了他的面子,又会使他心存感激。 在就业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一位女孩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虽然是售货员工作,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所以,女孩分外珍惜这个机会。 一天,女孩整理戒指时,瞥见那边柜台前站着一个男人,高个头,白皮肤,年龄大约三十岁,但他脸上的表情吓了女孩一跳,他几乎就是这不幸年代的贫民缩影:一脸的悲伤、愤怒、惶惑,好像一只掉进陷阱中的野兽;剪裁得体的法兰绒服装已经褴褛不堪,诉说着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企盼而绝望的眼神,盯着那些宝石。 小女孩的心中因同情而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这时,电话铃响了,女孩急忙去接电话,当她急急忙忙跑出来时,衣袖碰落了一个碟子,6枚精美无比的钻石戒指滚落到地上。女孩慌忙四处寻找,捡起了其中的5枚,而第6枚却怎么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