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形成强制储蓄 储蓄、投资、通货膨胀 的重新认识



1.银行存款和购买证券都是储蓄

无论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还是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都隐含地假设了“投资等于储蓄”,因而都是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均衡增长问题。然而,诚如凯恩斯所言:储蓄和投资分别是由不同的经济主体出于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点上做出的,投资并不必然地等于储蓄。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之一 。

那么, 储蓄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指银行存款吗?笔者认为,储蓄是资产存放方式。首先,储蓄是所有收入中扣除当期消费的部分或者说储蓄是准备应付未来消费的部分。其次,人们可以选择至少两种方式来存放资产:带有获利目的的存放和不带有获利目的的存放 , 前者的出发点是让收入增值,以便更好地应付未来消费。后者的出发点是寻求收入的安全性,以便应付未来消费。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选择资产存放时,不外乎考虑两个因素:安全性和收益性。如果人是理性的,那么,人们总是倾向于既安全又获利的存放方式。但在现实中,两者往往不可兼得。于是,人们就会做出选择。再次,风险规避者偏向于手持现金、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养老保险等存储方式;风险爱好者偏向于公司债券、股票等存储方式。于是,我们看到了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帮助风险爱好的人们更加理性地进行资产存储,以免影响了资产的获利性和安全性。

购买证券是投资吗?其实不然,证券对于企业或者发起者来说是一种筹资行为;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一种存储行为。那么债券、股票与投资又有什么关系?我想这要追溯到直接融资方式的产生。产业投资者要进行一个项目建设、运营,必然需要资金投入,然而,他又没有那么多闲置资金,只有通过募股或发债的形式。因此,募股或发债仅仅是投资行为的第一步。这样一来,居民的存储行为就和企业的投资行为联系起来。股票和债券的利息当然只有一个来源:投资项目的利润率。然而,居民在存储资产(购买股债)时,并不十分明确这个投资项目的收益状况。也就是说,居民购买股债时是存在风险的,也就是说居民的储蓄往往是带有风险和不安全性的。人们往往把购买股债等风险性资产当作一种投资行为,并想当然的认为:股票、债券的收益自然而然的来自于股票、债券本身。这是十分明显的错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精辟得揭示了利率的来源。 购买股债只是一种风险爱好者的储蓄行为,他的目的是:让收入增值,以便更好地应付未来消费。

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是将筹集来的资金(包括银行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的建设、机器设备的更新、产品的研发、质量的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改进等一些列能够带来更高效益的项目上。这些项目所带来的更高效益必须能够弥补那些“存储者为风险而付出的精神损失” , 这个精神损失会以股利获利息的形式补偿给存储者。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风险偏好的不同,储蓄可以划分为间接储蓄和直接储蓄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银行存款,大部分风险规避者会选择这种储蓄方式,储蓄的个人风险几乎全部转化为银行系统的整体风险。后者主要是指购买证券,大部分风险爱好者会选择这种储蓄方式,储蓄的风险几乎全部由个人承担。 实际上,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居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储蓄(居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投资(支付建设费用、运营费用或发展费用的资金)。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产单一,可供居民选择的最合适的储蓄资产几乎只有银行存款,所以 ,人们习惯上将居民银行存款称为居民储蓄。

 通货膨胀形成强制储蓄 储蓄、投资、通货膨胀 的重新认识

2. 人们不会轻易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做出抉择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储蓄=收入-消费,那么,消费就等于收入-储蓄。这个消费是指 当期 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储蓄)。这样一来,居民的消费就受制于储蓄的 大小 。以前我们只是认识到了储蓄受制于收入和消费。也就是说,储蓄的多少受到收入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制约,我们也注意到了储蓄与消费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没有注意到,消费本身是受制于储蓄倾向的。而且,不管消费欲望如何强,消费需要如何大,都存在一个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居民收入也许是可观的,但仍不能避免较低的消费倾向。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在于储蓄本身固有的特性。

传统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效应 ” 和“替代效应”。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发生“替代效应”,因为人们选择储蓄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所以他们宁愿选择放弃当期消费,增加储蓄,这对提高将来消费水平是有利的。高收入者增主要发生“收入效应”。他们往往有足够的钱用来存储,利率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就增加。在这两种情况之下,由于基尼系数在不断变化,穷人富人很难固定。利率的提高,很难判断究竟是增加消费还是增加储蓄。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加,那么消费倾向会逐渐提高,如果社会上的中年人比例提高,则消费倾向会下降。总储蓄和总消费与人口的分布密切相关。当有更多的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增加。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储蓄率居高不下也就不足为怪。当然,这种储蓄是多样化的,比如,银行存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认为,消费不是一种现期行为,而更接近一种基于“永久消费收入”的预测行为。短期的经济衰退或繁荣,以及短期内收入的增减对消费的影响远远不及 “ 永久消费倾向”对消费的影响。因此,政府如果想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来增加收入的话,是无效的。因为,人们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社会文化因素对储蓄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当社会风气表现为及时行乐,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增加;当社会的安全系数较高时,也就是社会保障、就业工作搞得好时,为应付未来不确定性的储蓄也会减少;当社会上有很多人想留一笔财产给子孙后代,社会总储蓄也会增加。亚洲人普遍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避免”,储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应付养老、失业、疾病;也存在着所谓“最伟大父母”的传统。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亚洲的“高储”现象也是不足为怪的。

可供选择的银行存款替代品的多少,决定着存款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而不是储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因为,如果可供选择的替代银行存款的金融资产数量多、范围广,那么存款利率的升降,更多的是引起存款和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换,而不会促进人们未来消费(当期储蓄)和当期消费的替换。也就是说,人们会在银行存款、股票、债券、房地产投资之间做出选择,而不会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做出选择。

 3.我国居民储蓄与存款利率的弱相关性

自1996年以来,提高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已成为政府部门及理论界议论的焦点。降息以抑制储蓄、挤出消费的思路,便成为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由此中央银行已连续8次降息。但降息政策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居民储蓄率依然很高。实践对理论提出了质疑:我国居民储蓄到底是否受利率的影响? 最近我国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做了一系列利率调整,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很低这个结论。从理论上讲,存款利率的下调,应该促使城乡居民把一部分储蓄存款从银行中分流出来,转而投向消费领域或投资领域。但事实是,与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之大相比,银行储蓄存款的分流数额是微不足道的,居民储蓄热情依旧,储蓄额仍在不断增长。

储蓄利率不是决定储蓄率的唯一因素,甚至完全不是主要因素。由于近几年年个人货币收入之大幅增长,带动储蓄高速增加,远超过利率对储蓄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储蓄方式,银行存款安全度高、风险小,仍然有利可图,至今仍是中国百姓最传统和最受信任的家庭和个人财产储备方式。具体原因主要有:改革开放以及国有企业改制以来,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劳动用工、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制度等的改革,使人们增加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品市场出现断层,该买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需要买;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比较单一;公款私存和部分经营性资金进入银行储蓄。这些因素对居民银行储蓄的综合影响超过了利率变动的作用,结果表现出了储蓄的低利率弹性。

 

4.我国金融体系的利率 低 敏感性

以赚取利息为目的的巨额储户的存款大量流向股市,表现出储蓄结构对利率的敏感性。近年来我国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且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相应带来贷款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本着借款不还的思想,利用银行获取高收益的心理申请高利率的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而只有中央银行才有贷款价格制定权,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往往有的金融机构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这其中就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使国家面临泡沫经济的风险。

5. 现行金融体制下的企业利率低敏感性

     资金具有逐利性 , 追求“高回报、低风险”是资金的特性 , 因此,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收益率的相对较高是当前银行资金流入股票的根本原因。上市公司可以较高的价位配售股票 , 增加其筹集资金的数量 , 用于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 2001  年上交所证券市场盈率达到了 60 , 深交所达到了 55 , 与银行大量违规资金进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是高额的市场利率(投资回报率),而不是贷款利率对企业的投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流入证券市场的银行资金占用了银行的资金规模 , 银行对其他方面的投入必定减少 , 使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项目得不到银行资金的支持。企业干脆自行融资。银行资金转移至一级市场申购新股或二级市场的炒作 , 使得证券市场的资金流量波动频繁 , 投机成份过高 , 也使资本市场出现短期化的趋势 , 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空间,也极大地降低了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6. 蓄不能转化成实际投资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不论是直接储蓄还是间接储蓄最终都要转化为投资,这是资本追求效率的表现,否则,闲置的资金就会增多,通货膨胀问题也就随之出现。银行存款转化为投资一般是通过资产负债率表示的,但负债资金不一定全部转化为实体经济投资,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储蓄资金转变成了间接储蓄,包括房地产贷款,消费信贷等。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表明,2003年以来,大量过剩的流动性和美元大幅贬值,使得国际资本为回避风险,通过对冲基金大量进入国际石油、金属和矿产品市场,直接和间接地带动主要以美元结算的国际石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为全球通货膨胀形成和扩散埋下了祸端。 一个例子就是美国次级贷款引起的金融危机。

间接储蓄也往往出现“渗漏”,比如基金的闲置以及基金转变成银行存款的问题,这些都是储蓄不能转化成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社会往往无法实现均衡生产的关键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8675.html

更多阅读

标点符号用法及数字、时间的表示方法 标点符号用法

标点符号用法及数字、时间的表示方法与数字、时间有关的表示方法  关于数字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关规定近年来几经调整,目前最新确定的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中应以新为宜,勿以旧规

论侮辱、诽谤罪的出刑入民 侮辱罪与诽谤罪

论侮辱、诽谤罪的出刑入民专业:法学姓名:刘飞指导教师:祁全明摘要侮辱、诽谤类案件作为自诉案件是法律常识。近几年不断出现本该由当事人自行提起自诉的侮辱、诽谤案,公安司法机关由于某些原因滥用公诉权对该类案件提起公诉,不尊重公民

外国人买卖美国股票、债券的税务问题 企业债券怎样买卖

对一名认真的投资者来说,买美股以及美国债券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毕竟,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市场可以像美国一样提供如此多管理规范、手续费低廉、流动性高的投资选择,尤其是低成本的被动投资产品。那么,作为一个外国人投资于美国的股

声明:《通货膨胀形成强制储蓄 储蓄、投资、通货膨胀 的重新认识》为网友骄傲不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