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思考:中国崛起的代价



编者按:

    西方---从追求经济利益到政治利益,东方---从追求政治利益到经济利益,这种不同的出发点,其所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尽管都是一样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呈现的景象和看到的景色以及所遭遇到困境都是不一样的,也许这就是代价,没有人可以绝对说那条路是最好的,但不同的路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

    尤其是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是在崛起,而且也很快,但我们为此在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如果这种代价是以经济的利益丧失,换取政治的利益,那么中国崛起的代价注定是非常昂贵的。

 

                   《当代中美金融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之间之所以再未发生大战,其中的原因在于,美国已确立了美元帝国的霸主地位,只要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元帝国就可无形中获取财富。因此,原来血腥的战争变得无形,前苏联瓦解后,仅依靠美元战就席卷了其兆亿级的财富。

    但是,欧洲人是聪明的,经过艰难的整合,最终成功地以欧元与之对抗。日本人曾在美日汇率战中吃过大亏,现在,虽然日本不可能同亚洲的什么国家作整合以形成对抗之势,但是,也形成了自已一整套的保守自身利益的作法。

    当前美元战的大国目标当然是中国,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的1.4万亿外汇资产就是它套住了的对象,而且,当今的中国经济现实是,只要美元贬值,中国就会通货膨胀。我国为谋求工业化全球扩张一度采取低成本化战略,应该说,从国家的工业化战略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应对美元霸权的金融战方面,至今还处于徬徨之中。

(一)自入美套

1

    美国如何通过美元战获取利益?一个形象的比喻,我国用货真价实的1.4万亿美元商品,从美国那里得到一张记录1.4万亿美元的白条,美国佬压根就没想到要还这1.4万亿美元的欠账,而是不断地让美元贬值,使这张白条缩水。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坐享其成使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空心化;其此,如果操作不慎,美元体系有崩溃的危险。因此,我国持有如此巨大的美元,也许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获得了一张制约美国的政治牌,但是经济损失是惨重的。

    以当前美国仍保持政治、经济、军事的强国地位,并对货币政策、各种金融工具的娴熟运用,以及亚洲国家继续以美元为主导货币,美元霸主地位是能继续保持的,最少目前还看不到有崩溃的迹象。但是美元贬值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过去的一年美元对应欧元就已贬值了7%。日本人预测,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美元有可能加速下跌。看来,手中的1.4万亿美元已经造成的损失不说,将要继续损失也是铁定的。

    我国决策当局应对美元金融战的这种两难境地,完全是自已一系列错误造成的。从当前的决策动作上看,至今并没有找到两全之策。在我看来,在涉及到中美金融战方面,过去最大错误的决策有如下几个方面(虽然由于理论体系、利益、责任等原因,这仍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① 渐进性的汇率升值政策。这一政策使得美元与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的落差越来越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手中不值钱的美元越来越多,而大量的国有资产,如银行股份、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房地产、部份行业龙头企业被廉价美元大量的购买,这方面所造成的、或将要造成的价值损失是无法估量。

    在2003年外汇储备仅3000多亿时,我曾发文《收购中国!--关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问题的讨论》提出“比较好的策略应是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盯住欧元,对美元果断升值。”,“(美元)不升值是以牺牲本国民众的福利为前提的。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不升值就要实行通货膨胀(多印纸钞买入美元)”,并预测到了“中国有价值的东西将会都被美元收购”,现在看来一切都被不幸言中。本月的CPI指数已见6.9%,此中并不包括房地产和燃油的上涨。看看北京、上海等地狂涨中的房地产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就会明白美元的通货膨胀是怎样变成中国的通货膨胀。

     当年的汇改错误决策,造成了当今越积越大的外汇储备,更加大了下一歩的汇改的难度。中国就象一个在“圈钱市场”上被套住的股民,不仅是已经造成的损失无可挽回,关键是还要继续忍受两边挨板子的痛苦。

    ② 继续大量地持有美元资产和美国国债。2003年汇改争论以来,就已有人提出增持欧元减持美元,但这些年美元资产仍在持续增加,如美元国债总额就增加到今年4月的4140億美元。

    ③ 在紧缺性资源产品上不作战略储备。货币不与黄金掛钩,各国纸币竞相贬值,乃市场经济规律使然。在美元贬值,包括原油、有色金属在内的紧缺资源疯狂涨价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都已看到,铜、锌、镍等大宗紧缺的有色金属,都已获得了准金融属性,在储存原油受限的情况下,储藏紧缺的矿产和金属也是一种保值增值的手段。但宏观高层管理者不仅丝毫没有这种见识和觉悟,反而有2005年国储局在3000美元价位区大力在伦敦市场上做空铜和在国内抛空铜储备之举(而在其后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伦铜上涨到8000美元的价位区,至2007.10.19日收市价仍为7850美元)。虽然当时的几十万吨铜比之整个金融资产来说,数量少得可怜;虽然大家都知道美元货币贬值的趋势已成,在紧缺资源性产品上运用外汇储备增值保值早已是美、日经济大国的常人之举,但此事件反映的是宏观管理决策层没有战略思维。

    ④ 银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到目前为此,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这些“战略投资者”从已上市的这些银行股票中,获得了高达1万亿的账面收益!事实已证明,这明显是一个巨大错误的决策。我不是在这里做事后诸葛亮,2005年4月,我在《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中,是坚决反对向国外出售股份,指出并不是中国的银行不赚钱,银行是个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行业,银行当时巨额的呆坏账是由当时党、政官员腐败向银行延续的反映,只要治腐、建立现代化内控机制就可解决问题。因为当时管理层已被银行业的巨大内亏搞得有点惊慌失措,股改、让外国人来管银行就是那种急病乱投医下的既定决策。这篇文章虽然只在《强国论坛》发表,但在网上的传播最终还是引发了广泛的对“银行贱卖”的讨论。

    ⑤ “扩大内需”的光说不做。巨大的外汇顺差,从本质上来说是内需不足的结果。就以美国来说,它能透支需求,才能产生出对中国1.4万亿的负债、“白条”,我们做不到在国际上负债,但国内的总生产与总需求平衡是可以做到的。这也就是说,入老美美元战之套,完全是我们自已一系列错误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关于此点,请见我的《中国为何未能成为发达国家》、《从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和扩大社会福利的层面解决“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改革空间》文中的详细论述)。直至今年(2007年)以来,才看到管理层在扩大内需方面开始做事。

(二)美元得失

    美元弱势货币由来已久。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以后,美元纸币的世界发行仅依靠美国政府的信誉。据官方资料,2001年美国货币发行总量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只有6000多亿美元,比重不到发行总量的8%,2006年美元国债总额已高达6.4万亿美元。美国为掠夺他国财富,利用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一直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滥印美元,通过双赤字的方式贬值美元。如果以从最高点到最低点计算,从2002年以来至今仅六年时间美元对欧元贬值达64%(欧元2002年2月汇价0.87美元,现价1.43)。欧元从成立之时就遭遇到美国的强力打压,经历顽强的抵抗,终于顶住并修成正果。从2004年开始,欧元已替代美元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储备货币。美国为挽回美元已岌岌可危的地位,除了继续穷兵渎武,加紧争夺控制世界资源外,政策选择的空间已经很窄了。近年来,意图通过加息、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抑制加速中的美元通货膨胀,但是加息又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美元地位及美国经济更有危险性,因为任其发展有可能危害到整个金融体系,为缓解“次贷危机”,美联储只得又选择降息,而降息的当天,美元汇率就立即下挫,真是左右为难。虽然近年内美元还不至于崩溃,但美元的持续贬值之势已成。例如,被称为“日元先生”的日本前财务省汇率政策高官神原英姿就预测,美元可能在2008年大幅贬值。减持美元国债就成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各国应付当前美元危机的第一反应。

    我国目前外汇储备高达1.4万亿美元。央行到底持有多少美元资产是个绝密数字,有经济学家估算,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有约70%是美元资产,其中至2007年4月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为4140亿美元。持有如此高的美元资产是政治选择还是经济选择?如果是经济选择,那么央行官员的智能就不可思议。因为从2004年以来美元走弱这是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事实,而且我国一直以来都有学者呼吁减持美元,而2004年时的外汇储备总额仅约5000亿美元。现在,假如持有的美元资产占总储备的70%的话,就有近一万亿美元的美元资产。我们衡量美元资产是否贬值的参照物不能用人民币,因为人民币甚至包括日元仍是盯住美元的货币,而只能用欧元、英镑等独立于美元的货币。

    如果用欧元衡量,过去已发生的巨大的贬值显而易见,因为这其间美元对欧元已贬值了64%,问题是此贬值还将持续。如果美元再贬值50%。以目前我国的美元资产计算就将再缩水3.6万亿人民币。而五年内美元再贬值50%也不是没可能。由于人民币跟着美元贬值,虽然央行的账面上的美元、人民币还是那么多,但是这些美元不管是在国际上的购买力,还是美元同等的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都将是大大缩水的,因为其贬值损失的部份都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由国内的民众买单了。

    说到汇率问题,多数人的直觉是,“我一不出国,二不做国际贸易”,这个事与我无关。真的没有关系吗?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水平。比如说,我们的汽油价格就是与国际原油价格相关,因为中国需要进口的原油已超过45%,国内的铁矿石、有色金属价格也与国际市场相关。而这些不断涨价的产品都会通过产成本,传导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消费中来。美元对欧元汇率走低,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农产品等都要随之大幅走高,通过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成为必然。

    我在2003年的《收购中国!--关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问题的讨论》文章中就呼吁:如果盯住美元,“美国印钞就可买下整个中国,包括所有的国有银行、战略资源、上市公司,等等,何不为?!大量的美元拥入央行,央行印纸钞应对,必然引发损害经济的通货膨胀”。一切都不幸言中。汇率低不仅是通过进口商品的价格传导,引发国内的“通胀”,而且,过低的汇率也使外汇持有者疯狂抢购国内房地产,也使得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的房地产全面直线翻番上涨。(不要认为人民币汇率低就一定是外国人来买房,疯狂抢购国内房地产最大的群体是台湾、香港,以及有美元资产的国人。仅台湾人在上海购房就超过十万套。上海的房地产从2003年以来至今已上涨二倍有余。)工薪阶层的多数国人已被剝夺了在北京、上海等地买房居住的权利。

    我们的战略资产被美元收购方面的情况也不乐观。只是这一块多少还受到到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制约。实行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有限度浮动的低汇率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出口企业利益。但这里有一个度的掌握的问题。适当的度,有利于产业转移,并保持竞争优势。过大汇差就得不偿失。

    下面我们具体考察这种低汇率政策得不偿失是怎样发生的。

1、 低汇率政策的有利的方面:

    低汇率政策使出口企业得益、大都市房地产商得益。因为低汇率,人民币计价的产品、人民币的资产价格都太便宜了,加大了出口,都市房地产大量地被外资抢购,也是一种变相的出口。

2、 低汇率政策的不利的方面:

    ①进口的原材料,包括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谷物等,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产品,增加了国内的通贷膨胀。人民币低汇价使进口原材料价格提高,传导给消费者使国民购买力下降,出口的得利与进口的损失在贸易平衡时是相抵的。但得利的仅是出口企业集团,受损的却是全民消费。

    ②大都市的房地产被抢购。虽然房地产不是能流动的商品能被出口,但因为对美元来说价格太低,又是具有投资属性产品,被抢购是必然的。假如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3.75元人民币兑1美元计,上海等大都市房价才会下降至一半。

    ③通过引进外资渠道,国家的战略资产被外资低价收购,不光是有汇差损失,还有产业的损伤,市场占有率的损失,这方面的损失是长远的。

   ④为维护现有的汇率政策,外汇由央行全部购买。央行为保持外汇储备名誉上不受损失,一直在维持人民币利息加存款准备金利息不高于美元国债利息的政策,或者人民币年升值幅度不高于美元国债利息的政策。国内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货币政策已严重受制于美元汇率,央行已失去了货币调控主权,这种损失是无形的、无法估算的。

    ⑤发钞行的利益送给了美国。我们知道,我国的纸币发行是国家的信誉,是不用任何财产担保的,因流通中的货币量是不断增大的,因此发出的基础货币虽有调节但不用收回,因此所发行的基础货币的这部份财富是国家所有的。但现在不同了,因为购买美元外储,每发出一圆人民币的基础货币都是因为有相应的美元存款在央行,美元发钞行联储局替代了我国央行发钞行。

    ⑥美元持续贬值损失,巨大的外汇资产不断地在缩水。

    ⑦加剧了国内的二极分化。我们知道,低汇率政策强化了出口企业、房地产商得利,而产生的国内通货膨胀、天价房产、央行货币发行权损失、外汇储备贬值等等一切,全部是由全民买单。少数企业的得利,全民受损,低汇率加剧了财富向出口企业和房地产商流动,二极分化加剧。

     汇率的高低其实影响着每个人。低汇率政策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损益虽然无法有准确的量度,但完全可以定性。以上分析说明,虽然低汇率政策曾促进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大发展,但现时已到了改变这种政策,利用我国已形成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国民自已提高福利的时候了。

   (三)国民福利

    如何破解应对当前的金融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先弄清当前的人民币为什么会产生升值。

    ①因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升值。用抽象的例子来分析,假如在A年,一个工人1工时生产了10个产品,资本家获得5元钱代表5个产品利润,工人获得了代表5个产品的5元钱工薪,这时他用1元钱可从市场购买1个产品;在B年,一个工人1工时可生产20个产品,而他的工资仍为5元,如果仅是国内市场,因竞争关系,这时他用5元钱就可从市场购买到代表这5元钱的10个产品,这通常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产品因生产力提高而更便宜了。但国际市场上的其他国家并不是这样的工薪政策,当他们一个工人1工时生产20个产品的时候,他们就发10元的工薪,仍是一元钱只能购1个产品。当国内的这种更便宜的产品到国际上进行交换的时候就必然产生内在的币值差。这叫人民币内升值。

    ②因劳动力便宜而升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当国际资本在美国用一美元购买一个单位时间的劳动,而兑换成人民币后,用一人民币也可购买到与在美国一美元购买的同质的单位时间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力的国际购买大量发生时,必然产生币值的升值。这叫人民币内升值。

    ③因资源的价差而产生的升值。例如土地、房产等。一国的土地如果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偏远、交通不便等,这个土地、房产等都是不值钱的。当改善了交通、有了适合投资、居住等环境,这个地方的土地、房产等立即会升值,当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抢购而本国的购买力仍然低下时,这也会拉升币值内升值。

    ④上述要素的升值必然通过不平衡的国际贸易表现出来,国际贸易的不平衡是币值升值的外在形式。没有国际贸易就不存在币值升值问题。但当金本位制取消后,各国汇率自由波动由市场决定,这就为各国自由地定值本国货币的币值提供了空间,劳动价值的内升值本质被掩盖在汇率波动的外衣下。例如美国,大量的发行纸钞使美元贬值,

     使汇率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如果各国货币竞相贬值,那么汇率是否升值就取决于相互贬值的速度。

这里之所以要列出这些经济学的常识,目的是要揭示人民币升值的本质与看清楚当前中美金融战的实质。因为很多学者一谈到人民币升值,就列举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来做类比,必须清楚,“广场协议”时的日元升值与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升值有二大本质的不同:

    一是日本1985年“广场协议”时,日本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略低于美国,但与西欧国家相当。而到2006年我国人均收入也仅为2010美元,与美国的人均收入36276美元相比,仅为美国的5.54%,可见“广场协议”时日本国内的生产与消费市场已具饱和,已不具有持续高增长的潜力,而我国当前则存在严重的内需不足,其国内的消费水平与当时的日本比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二是“广场协议”并不专是日元升值,而是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全面贬值。例如,1988年与1985年相比,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70.5%,法国法郎50.8%,意大利里拉46.7%,英国英镑37.2%,加拿大元近11%。只是日元升值幅度稍大,达86.1%。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均对有美元升值,但并没有发生像日本那样严重的泡沫经济,可见日本产生的经济泡沫虽然与“广场协议”有关,但并不是必然因素,如果认真考察,就会发现主要是其宏观经济政策严重失误。如果从生产与消费的宏观角度考察,既使不发生日元升值,日本经济也会发生危机。因为当进入到与美国同一制度、同一制度所包容的生产与消费水平生产时,生产与消费都处于饱和状态时,就不可能再保持原有的高速发展。而1985年期间的亚洲四小龙、1990年后的中国不仅进口替代了日本,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抢占日元的市场,日本产品份额的下降是必然的。因此,一提到人民币升值就老拿日元升值来说事有混淆事实的真相的嫌疑。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的升值,外在因素是美元相对于各国货币的大贬值。如果人民币盯住美元不升值,其实质就是要将中国劳工阶层的福利(包括工资、社保)锁定在低端水平上不予提高,而且会随着美元贬值战而更加贫困。因此应对人民币不升值的另种手段就是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明白了上述原理,如何应对美元贬值战其实不太难:

    首先,我们要做出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需要升值?是以欧元作参照系升值还是以美元作参照系升值?与美元还是与欧元做参照系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近年来美国奉行加速美元贬值的政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压力,既包含有劳动力价值内增长因素,又包含有美元币值大幅下降的外在因素。如果按照我国劳动价值内增长因素,加上美元贬值因素,对美元的升幅远比对欧元的更大。但是,如果按照实际升值,不仅央行的外汇储备发生巨大的账面损失(虽然这种损失实际上不管么做都不可避免,不过可以不表现在账面上),而且,币值的完全等同劳动力价值的升值也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因此,虽然人民币升值是可以解决问题,但不管是从政治因素还是从经济因素,决策层都不会选择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那么,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汇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了11%又是怎么回事?此看看美元对欧元汇率就知道了。在此同一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虽升值了11%,但欧元对美元却升值了21%。因此,实际人民币并没有升值,而是因为美元贬值太快,人民币虽对美元小幅升值,但对欧元、英镑等相对稳定的货币仍是贬值的。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实际地感受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原油、有色金属、房地产等都在涨价,工资上涨的幅度往往跟不上通胀的速度。

    其次,既然人民币升值政策不考虑,那么,如何来应对人民币客观存在的内升值压力?有没有人民币币值既不升值而国民福利又不损失的办法?有!这就是大幅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也就是同上文所述的“当1个工人1工时生产20个产品的时候,给他们发10元的工薪,而不是5元的工薪”,也就是说产业工人的工资要跟随生产效益的提高而提高。(我在《从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和扩大社会福利的层面解决“流动性过剩”》文中对此有详细论说。这样,人民币因劳动力价值原因而引起的内在升值的压力就会消失,当劳动力成本提高后,国内的消费购买力、生活指数都相应提高,房地产方面所引发的升值压力也会减少。

    第三,运用财政手段调低币值。

    相信大家已注意到,本文中所说的“币值”与“汇率”是两个概念,币值是汇率的价值基础。通常调低币值的手段有:赤字财政、超额货币发行、银行流动性放大、降息等。一般超额货币发行、银行流动性放大、降息等都被动性的运用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方面,只有赤字财政才是一种主动的二次分配手段。

    我国过大的劳动力供给的特殊国情,使得劳动者(垄断国企之外)按市场原则获得大幅的工资提高成为很困难的事。除了应增强国家的税收、国企利润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外,用赤字财政可补充企业在一次分配中的不足。赤字财政既可调低币值,又可调节社会分配中的不公(对此我在《宏观调控的改革空间》中对此较详细的的论述。

    人民币币值盯着美元贬值,最好的手段是用赤字财政手段调低币值,而通过赤字财政所获得的财力必须用到劳工阶层的福利上,以解决劳工阶层一次分配的不足。只有此才可以阻止社会福利通过汇价外流。可惜我们现在都不是。现在被动的超额货币发行,虽然也降低了币值,但是多数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往往抵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社会福利继续沿着“出口创汇”、外汇贬值的管道外流。

     第四,入超外汇应用于建立战略储备,不能购买美元资产。美元贬值,这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不可阻档的一种趋势。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账面上没有损失,因美元贬值实际损失巨大,并且是不可能挽回的。国家决策层是否也应学会“止蚀”。

 邦尼思考:中国崛起的代价
     在纸币制度下,任何一国的货币作储藏手段都不合适,特别是大国巨量的货币剩余。传统的储藏手段是黄金,但因为黄金太稀少,又缺乏在经济中的使用功效,早已失去了作为货币储藏手段的功能。我认为,应该以有色金属中的铜、镍作为新的货币储藏手段。美国为应对能源危机储备了大量的原油,但原油储存、运输成本高,不能用作货币储藏手段。铜、镍都是经济中大宗需求的商品,保值增值功能明显,现镍价约十分之一白银价,储运费用不高,加上当今发达的金属期货市场,使这些金属早已具有准金融属性,流动性很高。我国是工业生产大国,对这些金属的储备不仅保值增值,而且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不管怎么说,只有在紧缺资源方面建立储备(包括实物储备、矿物产权收购、矿产股权收购)才是处置大国货币剩余唯一的增值保值手段。

   (四)通货膨胀

    一般的理解,通货膨胀起因为过多的货币发行(包括财政赤字、国债发行引起的),或银行的流动性放大倍数过多引起,按照传统宏观调控理论,因此才有当今央行的反复调息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但我国现今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很明显,当今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相对于美元的大涨价,以及过低的汇率所引起的国内资源价格、资产价格过低才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宏观调控,无论是调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当前的这种通货膨胀都不会起作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

    过多的货币发行、过大的流动性放大倍数、资源性产品涨价所引发的通货膨胀,这些都已被解释为当前通货膨胀起因,如果我要说,虽然上述也是通货膨胀的部份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人民币过低的汇价(过大的汇率差)引起,可能很多人就不好理解。

    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是,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我们刻意保持人民币低汇价,使对外开放的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银行等金融资产、第二产业中的行业龙头企业、股票价格,对外资来说主要的不是由于人民币将要升值,而是比较价格显得特别低廉而被大量地收购。而我们的宏观调控理论还仅停留在如何保持贸易优势和防止短期汇差套利炒作方面。依靠极低的劳动力价格所得的贸易方面的蝇头小利,远不抵大量的资源性、战略性产品的被收购所造成的损失。宏观调控抓住了芝蔴丢掉了西瓜!

    股市评论员是最现实的一代,但在谈论炒作人民币升值概念时,注意到的也仅仅是外资如何在低汇率进来,等到升值后出去的短期汇差之类。经济学界权威学者也因仅注意到因汇差可能引起的炒作因素,而得出缓升值的决策,因此才有央行在宏观调控中刻意保持“美元利息=人民币汇率升幅+人民币利息”的调控策略,双顺差依靠对冲来保持平衡。

   如果从短期来讲,这些调控策略的确经典,美国的宏观调控理论教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十分糟糕的是,在美元持续数年的贬值大战中,这种政策不可能持续。当前,我们不仅仅是因为积累大量的美元资产而正遭受着美元持续贬值的痛苦,对跟着美元持续贬值所产生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力越来越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原油、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所引发的国内相应产品全面涨价、大量的国民福利由此渠道被输出、大量的优质资产被外资极低价格从容收购等等,只好视而不见,而外资因继续低汇价持续购买国内房地产等资源性产品、而我们却要以越来越高的价格从国际上进行采购所引发的通货膨胀也是持续的、挥之不去的。真是“压住葫芦浮起瓢”。当年王明的“左倾”仅唯书不唯实的错误在当今又被在经济战中重演。

    我在2003年的《收购中国!--关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问题的讨论》中就曾经大声疾呼,“  收购中国!”,低汇率政策必然会引发外资对我战略资产的大收购,并引发我国内的通货膨胀,但是我人微言轻,和者盖寡。2004、2005、2006年这三年我国劳工的工资增长十分缓慢,低汇率引起的通胀因素,与工资缓慢增长的引起的通缩因素相抵消后,使得这几年的通胀值并不显得太高(这就是所谓低通胀、高增长的实质),但并不代表这几年低汇价没有引起通胀,看着不计入CPI值的燃油价格、上海、北京等地的房产价格翻番儿上涨,就可知道这几年通胀实际上也是很严重的。经济学定义本币(盯住美元加速)贬值本身就是通货膨胀,难道还用着CPI值作遮布。

    可喜的是,在当前困难的宏观调控中,我发现已有学者认识到了当前国内的高通胀是由过低的汇价所引起。例如,近日我已看到著名学者余永定先生在《汇率目标应服从通货膨胀目标》中就表述了这一观点:汇率调控有多种方式,升值并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宏观调控以国民福利最大化为原则,那么,就应该使币值不发生价值性升值,此方面的调控就只有实行劳动者工资与福利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同步。此是由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当然,在美元贬值战中,为盯住美元汇率,人民币还可用赤字财政的办法主动调低币值,但此调低币值也必须是将赤字所获得的财富用于国民福利,而不是象过去那样的用于投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美元贬值而造成国民福利的输出。赤字就是通货膨胀,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保证在通货膨胀中劳工阶层的收入增长高于通胀值。

    当前央行购买美元积累外储保持低汇价而造成的被动的通货膨胀,与人民币通过赤字财政主动的通货膨胀,同是为对付美元贬值战略,但对国民福利的损益是绝对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对这种被动的通货膨胀和低汇率政策所产生的国民福利损失,将可以比较的部份作一统计,就会发现其国民福利损失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①通过外储途征输出国民福利的可比数。

    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至2007年9月止14336亿美元,欧元对美元汇率以2007年11月23日收盘价为1.4836。外储美元资产相对于欧元贬值如下(单位:美元):

2003年4030亿(年外汇总量)*0.2918(年平均汇差)=1175.95亿

2004年2066.8亿(年外汇增量)*0.1841(年平均汇差)=380.35亿

2005年2089.4亿(年外汇增量)*0.2138(年平均汇差)=446.62亿

2006年2475.8亿(年外汇增量)*0.2147(年平均汇差)=531.55亿

2007年9月3673亿(外汇增量)*0.082(年平均汇差)=301.18亿

外储美元从2003年为起点开始计算合计贬值:2835.65亿美元

假设按外储中70%为美元资产,那么外汇储备合计已贬值14688亿元人民币:

2835.65亿美元*0.7*7.4(人民币汇率)=14688亿元人民币

   ②通过低汇价而发生的战略资产被收购途征输出国民福利,留下通货膨胀。因此,仅计算可比部份合计损失已高达2.37万亿元人民币,加上估算部份,合计不低于4万亿。如果将这些钱通过赤字财政等宏观调控手段用于公共社会福利,我国将不存在低国民福利的痛苦和内需失衡的经济难题。

    而主动的通货膨胀,首先是通过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使劳动者工资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使人民币不发生内在的价值升值,再用赤字财政的办法调低币值。假设使人民币仍盯住美元币值,美元贬值越多,我通过赤字财政而获得的财政支配手段也越多,例如,前述的1.47万亿元人民币就不会因贬值而被损失,而可以通过赤字财政手段将此款用于大幅度地提高社会公共福利(详见蔡定创的《宏观调控的改革空间》中的论述)。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同样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方法不同效果不同。多数人对通货膨胀都有天生的恐惧,因为通货膨胀眼见着使过去的存款缩水,如果象现在这样,高通胀低工资增长,部份职工的工资

增长率追不上通货膨胀率,再加上房地产价格番翻上涨,多数国民都会因此而生活水平下降。如果通过调控,工资和福利的增长水平能高于通货膨胀率,再配以社会的高福利增长,这种通胀对缓解两极分化,促进内需不足的解决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货膨胀方式是一种便捷的社会财富重分配方式,实际上适度的通货膨胀一直被很多政府所采用,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一种密决。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日益萎缩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配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必然会产生生产过剩,通缩是这种社会的常态。为对抗通缩,首先在美国发生了“凱恩斯革命”。 

    但是,凱恩斯本质上是站在资本利益方,其理论强调的是政府投资干预,也就是由政府通货膨胀的办法,通过扩展投资缓解当期的生产过剩。当时经济学界惊呼此为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但是这种扩展仅仅是扩展了资本的容量,不可能无限大,由于凱恩斯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当扩展超过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容纳的一定容度时,社会经济就会发生“滞胀”。但后来,“金本位制”被打破后,霸主地位的美元发现,只要不断地透支消费,财富就可不断地涌现出来。美国从此开始大规模的实行赤字财政,并修正凱恩斯主义扩展投资的作法,改为扩展消费(如国防军事开支)。

     美元这种通货膨胀政策在早期,由于吸收了各美元使用国的过剩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各美元使用国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一定程序上也确实带动了各美元体系国家的发展。但美国从此也就犯上了美元贬值依赖症,并成为其掠夺其它美元使用国家财富的武器。但经济学们从此也就发现了适度的通胀是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良药,社会财富在通货膨胀中以不显眼的方式,向有利为无产者的方向被重新分配。洞悉现代经济史,不可忽视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我为什么反对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中所提出的恢复“金本位制”,就是因为其并没有看到适度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同时也坚决反对用货币符号的纸币,特别是美元用于国家储备。

     考察当代金融史,应当偑服美国是通货膨胀理论运用的集大成者,不过其是将这一手段主要应用于掠夺他国财富。可惜的是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前车之鉴,我国仍然中招还全然不知,不少学者甚至还在讨论何美国何时将要对我发动金融大战,全然不知我们已在本次美元通货膨胀的金融大战中已经失败了。

(五)宏观调控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央(2007.11.27)政治局会议已提出,当前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对通胀的来源和原因,不管是管理层还是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很不一致。占主导的观点是,通胀由流动性过剩和经济增长偏快引起。因此,今年来的一系列宏观调控都是围绕着如何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以抑制投资、收缩流动性。

     但是,收缩流动性仅对股市起些抑制作用,在房地产等生产性领域,抑制投资、收缩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反而引起供给的进一歩紧缺,例如,收缩投资使得房价越调越涨。再例如,对猪肉价格的上涨,国务院采取的不是防止投资增长,而是指令增加投资。实践已经证明,“两防政策”是相互矛盾的。不管是加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防住了经济增长过快,而对抑制通货膨胀根本没有效果。对凡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如燃油价、房价、食品价等的持续上涨,我们都是眼睁睁的没有办法。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至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引起本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宏观调控南辕北辙、没有对症下药。

1、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A、由外汇储备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因素

通缩是社会总供需失衡,同样,通胀的本质也是社会总供需失衡,不过它与通缩相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有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供需平衡在于:国内供给+总进口=国内需求+总出口。当总出口大于总进口时,表现于顺差,企业手中握有外汇存款。此时,国内的需求是大于国内供给的,缺口部份就是顺差中的外汇购买力,只有当这些外汇用于进口等额商品时,总供需才实现平衡。根据此判断,那么我们当前国内商品总供给缺口就等于外汇储备的1.4万亿美元。

    如果这些外汇购买力仍然在企业和个人手中,实现这些购买力的方式只有进口,与国内当期的供需平衡没有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央行为实现保持较低汇价的调节目标,将这些外汇全部收购而成为国家外汇储备,原有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变成了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并形成对国内商品的潜在购买力,当国家的这些外汇储备并没有用于进口商品时,如果这种潜在购买力不老老实实地呆在银行,或者仅用于购买股票之类的投资,理论上对任何商品的购买行为都会引起总供需失衡。

    例如,对房地产的购买,就可以使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远远脱离本地供需均衡的价格而翻番地上涨。当然,因为生产周期、价格传导等时滞因素,以及供需总量的巨大,使得真正由此形成显性的通胀,产生一定的容度和一定的滞后期,这个容度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一些空间。

    有二个变量对这个通胀容度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内需不足的程度,二是股市对储蓄资金的吸纳程度。

首先,内需不足是造成通货紧缩的因素,它可与通货膨胀因素相抵消。由于我国当前仍存在较大的内需不足,因此使通货膨胀的容度增大了许多。例如,我国2003年外汇储备已达4030亿美元,虽然2004年、2005年每年以2000亿美元数额在增加,但这几年由于内需不足的程度也在增加,因此,CPI指数一直在3%-4%之间徘徊,并没有随着外储值的增加而比例增加。从2007年开始内需有所提升,通货膨胀的容度才开始变小。因此,内需不足是通胀容度的主要变量。

    其次,股市对此笔资金的吸纳程度,会较大地影响到当期通货膨胀率。当股市对此资金的吸纳量大时,无疑使此笔资金不形成当期的社会需求,当股市对此笔资金的吸纳量小时,需求被释放,总供需缺口立即增大。此我们也可用2001年至2005年间股市实例来证明。这几年股市不振,可以看到这几年由外汇转换而来的人民币购买力主要涌向上海、北京的房地产。因此,股市对储蓄资金的吸纳程度,是通货膨胀容度的重要变量。

    B、由低汇率价格传导是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

    低汇率会在二个方向同时起作用,一是因为汇价低,表现为人民币商品、资产对外资来说特别便宜。因此引发外资不管是对能出口的商品,还是对不能出口的房地产,以及各种企业资产、证券资产都疯狂购买。而进口商品、国外资产对人民币来说都显会得特别貴,顺差会越来越大。而且入超的外汇很难使用出去,这样越积越多的外汇由国家兜着,使上述第一题中所指的通货膨胀越来越强。二是因为出口的汇价低,进口的汇价高,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与欧元的汇差越来越大,表现为原材料进口价格越来越高。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持续贬值,还造成时滞上的汇差。这二种汇差叠加进一步增高了原材料进口成本。高成本的原材料进口必然传导到下游产品的全面涨价。从总供需的角度考察,由于低汇价,产生的汇价差使得进口商品的量少于出口商品的量,这个减少量与总量的比率就是引发通货膨胀的比率。这是一种通过汇价传导的通货膨胀。

    通过上述客观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清楚,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不是因为发展速度的高低快慢引起,也不是由于国内消费能力太盛,生产能力不足引起,而是由于低汇率造成国际对中国产品的消费能力太盛,由于进口高成本推高物价而必然引发的通货膨胀因素,与顺差外汇由央行转换为国内的人民币购买力后所造成的总供需缺口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因素,这二个通胀因素的叠加。虽然内需不足可以抵消部份通胀,以及股市吸纳了大部份的过剩的流动性,但是美元的持续贬值,造成了我入超的纸外汇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价值损失却越来越大,这些最终都会通过通货膨胀显现出来。

    2、当前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引发国内全面通胀的因素是严重存在的:

    A、美元持续贬值战,国内经济所能容纳的通货膨胀容量已经被打破。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高速发展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以降低通货膨胀的比值,但是,美元持续贬值不见得有底线。赔了夫人还折兵的仍然是我们。

    B、股市对过剩流动性吸纳的能力正在下降。学者、外资投行、媒体有一股唱衰中国股市的力量,虽然人数少,影响很大。如果与不正确的股市调控配合,就会造成股市的大起大落,一个对多数人没有赚钱效应的股市,就不能充分吸纳过剩的储蓄资金,潜在的通胀很容易转化为现实通胀。

    C、不正确的宏观调控将会加剧通胀。必须认清本次通胀的本质是美元通货膨胀通过人民币盯住美元而引进的。如果从防止经济增长偏快,或投资过热方向防通胀,只能宜得其反,通胀必然加剧。相反,加大经济增速,反而有利于缓解通胀。

    D、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正确运用也会增加通胀风险。国家不是企业,最大的经济利益在于供需总量平衡协调发展。国家外汇储备越多,表示国内的供需缺口越大。国家经营外汇投资如果不是为了战略目标,仅因为营利,一方面可能会容忍更大的外储增速,另一方面可能会因为外汇投资的账面利益而维护错误的汇率政策。不管从那个方面看,对国内经济的发展都将是得不偿失的。

    3、防止通胀的几点措施

    为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我认为以下几点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要正视本轮美元贬值战前因后果,重新考虑汇率应对策略。为应对美元贬值战,人民币可升值,但也不是仅有升值一策,在适当放开汇率波动空间后,还可以采用(运用财政手段)调低币值的方法供选择。

    其次,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此是解决输入性通胀的根本途征。

    第三、降低国家的纸外汇储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如下政策配合:A、通过提高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扩大内需,减少双顺差;B、重定招商引资政策,收紧外资在国内除高科技投资外的其他资产收购及一般性投资,收紧外资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投机活动;C、继续严控资本项下资金进出。

    第四、继续选择性的扩大投资的政策。为防通胀而人为地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反而加剧通胀,有选择性的加大经济增速是缓解由外储引起的供需缺口的最好办法。因此,行业投资、重大项目继续有保有压政策,对老百姓重要消费商品、紧缺领域,运用政策支持扩大投资,如农产品、房地产等方面。

    第五、建设好并能正确调控好股市。一定要加强对股市的监管力度,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保证股市的平稳发展,使股市能成为良好的投资资金与消费资金的储水池,较好地吸纳当前过剩的流动性。

    第六、因通胀已使部份工薪阶层生活水平下降,保证工薪阶层工资的增速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高于通胀水平,使社会不因通胀产生恐慌也是治理通胀的必要措施。

    第七、银行股权涉及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也是金融战的手段之一,不能再增加外资对国内银行的持股比例。

     注:(该文是一位在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进行研究和实践者的思考结晶,因为该文作者不愿意署名,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来思考审视我们自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8653.html

更多阅读

浅评《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

浅评《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1](The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The T’ung-ChihRestoration,1862-1874)是已故耶鲁大学教授芮玛丽(MaryClalaugh Wright 191

钱天白:中国因特网的先行者

钱天白:中国因特网的先行者2014-07-30 崇安区档案馆 无锡档案1987年9月20日,一封以“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为内容的电子邮件,通过拨号上网,从北京的一台计算机经意大利发往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

2014紫荆之巅:中国中小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2014紫荆之巅:中国中小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哪里?独立政治经济评论人:蒙玮。前沿提示:2012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是史上最具创造性、创新力的“中国天使投资元年”!2013年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全面爆发并快速成长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

长城·长征:中国特色的象征

长城·长征:中国特色的象征丁三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与他人的主要特征。就像人一样,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也叫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特色是由其历史、经济、政治

茅于轼:中原崛起的市场化思考

  9月23日,由经济视点报、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原崛起与企业家责任高峰论坛”在河南人民会堂举行。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就中原崛起、企业家责任以及当前热点问题,在论坛开幕前接受了《

声明:《邦尼思考:中国崛起的代价》为网友朕只娶一瓢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