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4月28日 文/孙飞
“未来五年是中国金融整体改革与金融资源统筹整合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中心网络,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教授如是说。
在谁才是真正的地区金融中心的问题上,城市之间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各地区都涌现出了一股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
争当金融中心
目前,北京、上海在努力使自己坐上全国金融中心的宝座。他们都认为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上海看上去领先了一步,但上海也仅仅是具备了一个全国金融中心的雏形。2002年在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发展金融业的概念后,更使得上海能否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变成了一个问号。
与北京相比,国家的金融决策部门都设在北京,这是上海最明显的劣势。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上海和北京谁真正能够成为金融中心仍然没有定论。
从地区发展构想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除了定位于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北京、上海以及香港之外,各个区域之中也有城市提出了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即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沈阳/大连;西北地区金融中心的西安;西南地区金融中心的重庆和成都;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的长沙/郑州/武汉;华南地区金融中心的深圳/广州;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中心的杭州/南京。
不过,这些只是设想,各地区的金融中心还没有最后确定。
金融中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仅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区域优势比较
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区,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作为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远远高于国内的其他城市,所依托的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其成为金融中心的最有力支撑。
中部地区的武汉和长沙、郑州都是该区域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竞争者。虽然近年来,这些城市的金融业发展较快,但是在各个指标上与东部地区的同等级城市还是有较大差距。比如,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滞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育不完善,适合不同层次企业证券融资和股票流动需要的多层次交易体系有待形成;金融产业链不完整,缺乏系统构建;中小企业担保的发展尚处于前期成长阶段;金融人才的紧缺和流失问题;投资环境有待改进。这些都是这些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西安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金融业在西北地区也是最发达的。西安是全国六大金融市场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地区的大区行设在西安,目前以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非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2700多个,商业网点30多个。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为重庆和成都。尽管西安、重庆、成都是地区级经济中心城市,但由于缺乏可以依托的中小城市,其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发展潜力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互补”金融中心集群
从目前来看,各地区金融中心的设立的竞争还没有结果,但所表露的意义都不容忽视。
金融中心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模式,即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政府主导模式成为主流。
在金融业已成为现代经济核心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形成几个不同层次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群,对于促进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带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应注重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包括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以及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行规划和引导等。
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区域金融中心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提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战略性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并制定发展规划,具体包括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发展规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区域金融研究阶段性研究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