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愿意谈,我们目前处于上市的准备期,这段时间我们保持‘‘静 默‘‘。"当近日记者问及信托"新两规"实施一 年来对该公司产生的一些变化等问题时,一 家准备上市的信托公司在记者多次的采访请 求中最终还是以"封口"和"静默"的理由予 以了拒绝。这和以往一些银行、保险公司等 金融机构的高调宣传形成了对比。但记者最终还是几经周折采访到了信托监管层、信托研究人员和信托公司的高管,希望从多角度来反映中国信托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曾经风雨 "低调而边缘化"似乎是人们对于信托 行业以往的印象。翻开中国信托业的历史, 再没有一个金融行业有着这样大的"变迁": 在他不足 30 岁的生涯中,记录在案的大整顿 多达 6 次,监管层和社会舆论都把信托行业 看成金融界的" 坏孩子":从 1979 年第一家 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到1980 年代初地方政府和专业银行蜂拥而上开 办了多达 1000 多家的信托投资公司,后却由 于信托业内"事故"频发,经过 6 次整顿后 如今只剩下 50 多家。 对于在国外与银行、保险、证券并列成 为金融四大支柱的信托行业在中国却处于尴 尬的地位。"信托在金融行业内处于不平等和被忽视的境地。"这曾是记者几年前在信托行 业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们的普遍反映。 2007 年信托业界响起了号角:自 2007 年3 月 1 日起《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 司集合资金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新规 的设立,为信托业指明了今后的方向。 临近"30 而立"的年龄,人们期待,信 托这只沉睡的雄狮,重新昂起头发出高亢的吼声。 "30 而立"
" 据不完全 统计 :截 至 2007 年底, 中 国信托业 54 家信托公司固有资产总额 815 亿 元,增长了20%;信托资产 9614 亿元,增长了1.64 倍(2008 年一月底已达 10050 亿元);税后净 利润 137 亿, 增长了 30%。 信托资金投资基础设施 1978 亿元占 21%,房地产424 亿元占4%,证券 410 亿元占 4%,银信合作 4000 亿元。 国内信托相比外资机构的盈利都要强一些(截 至 2007 年底外资银行在华的总体资产规模是 一万两千亿,税后净利润是 60 亿)。以上的 统计数据已经说明中国的信托行业正处在前 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中国信托业协会研发部副主任杨显峰近日向本刊记者描述了目前中国信托业发展的现状。
而在这些醒目的数据背后,是信托"新规"推出的一年之中,信托业渐成焦点的频频亮相。
"信托公司的业务回归到信托本业,是 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新规出台后更有效地 发挥了信托作为金融平台的独特作用,有效 连接了货币、资本和实业三个市场。信托新 规的出台对业内的影响总的来说是正面的。" 一家信托公司的高层领导对本刊记者说。
"新两规"实施之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业务作为信托公司经营主业的 地位得到确立。由于信托具有灵活的交易结 构、无限的金融创新能力、权益重构的精髓、 是金融控股集团最好的坯子,可开展私募基 金又定位高端等种种优势,嗅觉灵敏的境内 外投资者纷纷看好了"新规"后的信托公司, 在这场信托市场的争夺战中,既有工行、建 行、交行、民生银行、中国人寿、华融资产、 中信集团等国内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又不乏汇丰银行、澳洲国民银行、瑞银、美林、 摩根士丹利等外资金融集团。信托公司也积 极利用"全面投资平台"这一独特优势,与 各类金融机构"合纵连横",拓展生存空间。 近日,毕马威发布的名为《中国信托业新的 机遇》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信托业或成为 下一个金融机构的收购热点。新的信托法规 和中国信托业的并购重组正在改变着中国信 托业的生存发展状态,中国信托业竞争也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信托公司纷纷争取上市的势态也可谓风 起云涌。相关数据显示,2007 年有数家信托公司盈利在 10 亿元以上,深国投和上海国际信托成为去年最赚钱的信托公司,去年净利润分别为 25 亿元、14 亿元,而 2006 年深国 投、上海国际信托净利润才分别为 5.28 亿元、3.94 亿元。全国 54 家信托公司税后净利润超 过 1 亿元的共有 30 家,占比高达 55%。上市 对推动全行业发展益处很多:可以提升信托 公司的整体公信力,更容易受到媒体和社会 关注,监管层和社会各界对信托的重视程度 也会提升,行业发展也会步入正轨。
信托,这个在中国金融领域曾处于弱势 和配角地位的金融行业,正在以自身的独特 气质拓步在中国的"金融街",正渐渐地改变 着中国的金融格局。
自信力 :"国内信托比国外强" 对于外资金融机构而言,利用信托公司 身份,在国内金融业进行收购兼并,以试点 资产证券化、房地产信托基金等创新产品, 以及日后开展综合经营业务,建立在中国的 综合金融平台,这一系列的利好成为各外资金融机构高层们心照不宣的谋略。 恰逢信托"新规"出台一年,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信托公司的正式结合跃入人们的眼帘:2 月 29 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澳洲国民银行入股联华信托 20% 股权,成为其第三大股东。由此,联华信托成为国内首家成功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的信托公司。
杨显峰表示,近年来,国内信托公司引 进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入股国内信托公司的案例正在 逐步增加。先有 2002 年香港津联集团参股北方信托,而后爱建信托引进境外投资者,另外还有多家信托公司进行引资谈判。
杨显峰说,今年 2 月北京国际信托投资 有限公司正式换取新的金融牌照。经中国银 监会批准,该公司更名为"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介时,该公司的战略重组正式完成, 英国安石获准参股北京信托 19.99%。
据报道, 巴克莱集团入 股新华信 托投 资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将 很快 得到中国监 管部门的批 准。 而英国第二大 银 行苏格兰 皇家银行集团也在寻求收购苏州信托 19.9% 的股份。
然而国内一些做得很好的信托公司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
"外资不一定代表好,我们从不迷信外资,目前国内信托做得不错,我们并不怕外资。"一家信托公司的高层领导信心十足地对 本刊记者说,"外资的介入可能在机制上给国 内信托公司一些帮助,但就目前而言,外资 机构对中国环境的适应性还相差很多,他们 的产品创造也远远落后于我们国内。外资的 机制、反应速度及对公司的了解,对国内情 况的了解都还差得很远。他们将‘‘拿来‘‘的很多东西简单的搬来是不管用的,国内信托靠自身发展完全可以走在前面。"
合力:与内资机构融合或成趋势
"外资金融机构加入国内信托公司的只是少数。一般而言,外资的介入对于国内信 托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信托产品创新等方面会有提升, 会带来一些新的思维。"长期从事信托监管与研究工作,现供职于中国银监会非银部的的信托专家李招军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但从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来看, 未来选择外资金融机构介入国内信托机构,对外资机构的选择应该更慎重些,对此应十分谨慎。因为目前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倒闭, 更让大家看到未来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出现的大幅亏损等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去年和今年一些信托公司与外资金融机构的 联姻是否会成为趋势,目前还很难讲。"
李招军认为,中资金融机构与信托公司 的结盟是相互之间业务平台的优势互补。金融控股公司或者银行控股公司会把信托机 构作为其平台来发展以提升其优势。未来的 股权渗透在中资金融机构领域可能会更多进 行,按照市场自己的选择,可能不一定会选择外资。
事实也确实如此,入股信托公司,成了国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纷争的一张底牌。 比如中国人寿收 购中诚信 托的重 要战略 意 图 就 是 利 用 信 托 公 司 来 投 资 包 括 银 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 构, 从而构建金融 控 股平台。 此外, 保 险资 金 和 企业年金也可以通过信托公司间接投资基础设 施和房 地产等实业项目。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同中资金融机构已经或者正在洽谈收购的信托公司就 已有 7 家,分别是湖北信托、中诚信托、中融信托、陕国投、北方信托、新疆国投和浙 江国投。其中交通银行收购湖北国投、民生 银行收购陕国投、建设银行投资收购兴泰信托已经基本确定,中国人寿收购中诚信托事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新疆国投、工商银行与中融信托的重组事宜正在进行中。
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融合是合作的关系,信托自身的制度优势对其他金融机 构是功能提升,信托公司也会利用其他金融 机构的销售渠道和网点优势,共享双方客户 资源有, 实现优势互补。" 新两规" 将 信托公司的客户限制在高端私募的范围内,使得信托公司很多原有客户流失,而开拓新客户 的努力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此寻求与银行 理财产品的对接成为信托公司最为现实的选 择。目前信托公司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争夺较 为激烈,与银行有股权关系的信托公司,则 具有非常好的排他性优势。另外,银行自身 积累的项目非常多,有的项目如果通过信托 形式来做,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内资金融机构的介入可以迅速增 强信托公司的自身资本实力,以建行并购兴 泰信托为例,据悉建行计划将并购兴泰信 托后的前三年每年发行规模为 500 亿、700 亿、1000 亿的信托,同时建行也将注资兴泰信托,增加其资本金至 60 亿。如果是 这个规模,那么按兴泰信托的资本金几乎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托公司了。
定力:风险隔离控制金融风险 通 过与银 行等金融机 构的合作, 信托业所处的位置也在得到逐步的提升,尤其在 理财方面的地位会得到大幅提高。近日银监会高调通报了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问 题,监管层已要求各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销售 进行自查,同时安排人员在银行网点暗访。 李招军说 :"信托公司在理财市场的优 势会越来越明显。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在理财 方面有着制度缺陷,比如银行的理财业务, 由于我国是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理论体系 下建 立起 来的监管框 架, 不允许银 行直接 经营信托业务,因此银行在理财市场受到约 束,需要和信托公司进行合作。而且从保护 客户利益、防范风险方面来讲,也应该让信 托公司在理财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理 财业务所要求的管理、技术、人才与银行业 务所需要的有很大不同。信托公司天生就是 做理财的,本身有风险隔离的制度平台,应 该让它发挥自己的优势,控制金融市场的风 险,这样才能让金融市场更加稳健地运行。" 另外,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是一个普 遍性的、世界性的问题。杨显峰认为,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信托公司可与银行合作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还可以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或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合作。考虑到我国目前金融领域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和政策、法律环境,信托公司以信托制度灵活 的优势介入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有极强的可 行性和业务发展空间。信托公司还可以发挥 经营灵活的优势,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将银行 的抵押贷款打包一次性转让,也可将银行抵押 贷款聚集成组合,划分为若于标准化的金额, 并将对这些利息和本金的要求当作证券销售 给第三方。这就使原本不流通的资产变成可流通性的证券,完成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魅力 :"准混业"显露"蓝海" 气质
信托缘何引来众多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纷 纷关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托 具有独特的创新因子。很多业界专家都提出, 目前在中国很多的产业属于创新开放,而在 金融领域却相对落后,在金融创新方面,信 托业是非常大的"蓝海"市场。对于这片"蓝 海",外资和内资的金融机构都希望"驶入" 借此突破,打出最后的底牌,对于国内的信托行来说,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创新性格,加 上并购重组后"内外力"的促进与提升,似 乎也越发显露出"蓝海"气质。
"信托服务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业务, 是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从业者所要关注的是 自身能力的建设,不需要通过从竞争对手手 中抢夺市场而实现自身的壮大,所以说信托业是金融领域的‘‘蓝海‘‘。"李招军说。
谈及信托的创新功能,很大原因是因为 它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更具条件、更有优势。 我国的银行其实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事多元化经营,通过股权投资入股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实现经营的多元化。但信托公司具有天生的投资功能,而银行则需要特许,属于派生类。虽然信托自身并不能经营银行的业务,不能做存款,不能做保险、证券经纪等业务,但信托公司被认为是准金融混业经营机构,它可以做贷款,还可以通过投资来涉足银行、证券、保险领域,通过股 权投资的方式去获取其他金融领域的利润。 杨显峰认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具有独特的功能与制度优势 :具有财产隔离的独特制度优势,尤其是对财产管理来讲,信托是其目前唯一实现资产隔离的有效途径,只有信托公司可以用"信托合同"的 形式受托管理资产,提供信托财产独立性所 体现的"隔离"功能。国内的信托公司更是 唯一能够综合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 业市场的金融百货公司,是连通产业与金融市场的机构。几乎囊括了除吸收储蓄外的其他金融、投行业务,其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
阻力:法律不完善 恶性竞争
"信托是金融领域的‘‘蓝海‘‘,但是这片‘‘蓝海‘‘海域不是每个公司都能抓住的。要 理念领先、战略领先的公司才能做到,大部 分公司目前可能还没有看到这片‘‘蓝海‘‘,但 也许以后可以逐渐发现并且做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公司高管以自身的体会感慨地说。
这位信托公司高管同时表示,目前能否 真正拓进这片"蓝海",在行业内还存有阻力 和难点。行业缺乏更好的监管环境、能够给与的法律支持,以及行业自律方面的缺陷等, 都是阻碍信托行业前进步伐的绊脚石。
他解释道,目前信托的登记制度、税收 制度都不明确,法律地位不主动,监管方面 地位较低,证监会给信托公司的正常业务施加了很多不合理的限制:如股权投资上市的 限制、PE 产品上市的限制、新股申购资格的限制,以及信托交易独立席位的限制。
"另外还存有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比如 业务费率方面,一些外地的信托公司到了北 京后,费率方面使用了一些倾销性的做法, 对风险的对冲覆盖都不够。"这位信托公司高管说。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由于目前信托定位 要为高端客户理财,但一些信托公司研发人 才不足,要招徕新人也颇有难度,因此在产 品设计、创新方面存有难度。"对此,这位信 托的高管答道 :"人才缺乏是由于信托的基 础薄弱造成的,人才竞争方面确实偏弱,但 随着今后的发展这种现象会逐步改变,一些 较好的公司目前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公司 去年的产品创新就做得不少,如为基金公司 作投资顾问的产品、集合信托的理财产品、黄金信托产品,今年证券产品也有很多创新, 我们今年还会有其他的新产品相继推出,产品创新对于我们公司而言目前不是大问题。" 有报道反映,"由于前些年不断被迫退 出已进入领域、不断等待整顿和重新定位, 让信托公司错失了许多大好时机,现在金融 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信托专属的产品,行业并没有建立起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李招军对此问 题答道。
李招军说,2001 年《信托法》颁布实施后,确立了我国信托关系和营业信托的法律 地位,信托公司作为信托关系和营业信托中的受托人身份,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这 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信托公司有制度优势 了。但如何理解并将这种制度优势转化为信 托公司的业务优势,还存在很大差异。目前 信托公司的从业者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只是运用了一部分信托功能,所有的业务还集中在自益信托(即财富所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 设立的信托)范畴内,对于业务空间巨大的 他益信托(即财富所有人通过设立信托将财 富及管理运用产生的收益转移给第三方)领 域涉足很少。如果信托公司能够打破思维上 的瓶 颈, 在 事务管 理信 托、 公益 信 托、 遗 产信托等方面推出自己的服务方式和业务模 式,那么这个行业的赢利前景将无可限量。 李招军认为,目前信托公司存在缺乏专 属产品线的问题,这是由于信托公司为了满 足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而不得已采取的服务 方式,从而带来了一些问题。目前信托产品 个性化强但普适性差,产品标准化程度方面 尚存在很大差距。信托公司在推介自己时会 出现一定问题,营销成本高、客户不易接受、 风险管控要求高。无标准化产品也可以从正 反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这样能够更好地满 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却由于无标准化给信托公司的推介增加了很大的难 度。但不能说信托行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信 托公司具备为不同需求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 功能,它的"产品"是《信托法》赋予的、 特有的、无可替代的服务方式,如果能够在 服务方式标准化方面下些功夫,一定能够重新树立起"金融支柱"的形象。
动力:创新因子描画未来蓝图
针对信托产品而言,业内的专家还是给与了乐观的指向。"依照国内相关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国外有的而国内没有的信托产品 以后都可能在国内出现,比如国外的公募性信托(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保险信托、遗产信托等等。"信托行业专家、美国格林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博士在近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与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结合本国国情,目前一些国际上的优秀信托产品正在推进中,比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企业年金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ABS)等。
一些业内专家表示,私人股权投资(PE) 业务或作为今后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中长期领域。从理财市场的专业分工来看,信托"新政"将信托公司的服务对象定位在高 端客户市场,在这方面,私募股权投资(PE) 业务正好能适应这种定位,也符合"新政" 的业务拓展方向。在竞争的角度看,目前国 内并没有从事 PE 业务的主流金融机构,银 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不能直接对非上市 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证券公司也仅仅是作为 试点开展直投业务。另外,对于一些不具备 上市条件的企业,融资目前还是一个很大的 问题,良好的股权投资来源对这些企业的发 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对信托公司而言, PE 业务被认为会成为信托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信托"新政"实施后,PE业务成为许多 信托公司关注的焦点。湖南信托、中信信托 等公司都对此做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进步, 私募股权资本越来越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重 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业务的开展,目前在产品推出环节上遇到较大困难并已影响新业 务的开展,在这方面仍需与证监会协调。
信托在私人银行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受瞩目。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正迎来黄金时代。信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认为,私人银行必须 与信托业结合。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目前处 于一个初期的阶段,但是目前其起步及发展 的速度慢、规模小,主要的困难还是制度瓶 颈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仍是金融分业经营 和分业管理的制度体制。"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尽管我国很多的商业银行都纷纷表现出 了对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热情,也在进行一些 尝试,但是,毕竟在分业经营、管理的条件下, 能够进行组合的领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 这种条件下,如果把信托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和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以及营销网络密切地结合起来,将会较快地推动我国私人银行业的快速发展。"邢成说,"事实上,私人信托 为很多富人所接受,这些高端人士的企业管理、医疗、子女教育等等都可以由信托来构建,可以充分发挥信托的创新因子。"
相关机构预测显示, 创新能力强的 信托公司有望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由于操作简单,贷款类信托产品一直是 多数信托公司的主打产品。随着投资者预期 收益率的提高,信托产品的发行成本提高, 贷款类信托的价格优势出现下降。目前信贷 类产品基本上是在银行贷款业务的夹缝中求 生存,信托手续费率比较低。为摆脱过分依 赖贷款类产品的局面,一些创新能力强的信 托公司开始开发新产品,一方面拓宽本源业 务的范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公司的收入。
2004 年开始发 展的证券投资类信托、2005 年开始试点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房地产信 托、2006 年后蓬勃开展的私募股权投资信 托,逐渐成为信托公司拓展本源业务的主力 品种。2007 年股市出现的投资机会使得证券 投资类信托产品出现数倍的涨幅,2008 年证 券投资类产品的规模增速将有所下降。随着 创业板的推出,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将结束 试点进入常规发行,2008 年信托业的机会在于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所具 备的增长潜力,而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信托公司,将处于有利的地位。
突破力:特色之矛触动格局之变
随着信托"新规"的推出,信托业的调 整和推进,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及信托自身优势的提升,信托行业格局之变在即。
"目前 59 家信托公司中,排名前 10 位 的公司在总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主要指标上,都占据了 50% 左 右的市场份额,强弱较为明显。我们认为新 办法推出后的 2 - 3 年,行业分化还将加速,经过重新定位和组合后,那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有品牌、讲诚信的信托公司将会脱 颖而出,迅速做大做强,而一部分信托公司 将有可能面临被兼并收购。"一位信托公司高管对本刊记者说。
虽然目前,和银行、证券、保险业相比, 信托业依旧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整体实力不强、资本金不大、市场话语权不全、营业模式不确定等方面。但正如中国信托业协会秘书 长陈玉鹏在接受本刊记者提问所说,信托业 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正如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发展一样,目前显现的一些不足都是过程,都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予以进步。
信托行业专家、美国格林证券有限公司 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博士则对本刊记者表示, 通过内、外资金融机 构对于信托行业的参股介入, 将会对中国信托行业进行整合, 未来中国的信托行业应该会朝着三方面发 展和变化 :一是 信 托公司作为某个大的金 融财团的部门或者子公司形式出现;二是自身做大做强后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在这方面重庆国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三是在中国今后会出现信托银行,即以信托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银行。
李招军表示,信托公司具有连接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领域的功能,通过信托 公司设立股权投资信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 决启动资金,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可以 解决地方政府廉租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通 过设立公益信托可以加速我国公益事业的建 设。信托公司只要能抓住发展机遇,在我国 金融领域会逐步取得核心地位。
有机构预测,未来 5 - 10 年,如果监管 机构逐步放松对信托业发展的管制,信托业的活力将充分释放。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 信托规模有望以 10% - 15% 的速度增长,至2027 年,信托资产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届时信托业将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一道, 取得在金融领域的支柱产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