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战胜对手的捷径,是市场制胜最有利的武器。双星集团在汪海总裁的带领下,用创新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创造去解决问题。在技术上,不迷信国外工艺技术,不认为花钱买来的配方就是正确的。而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敢于在它的技术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创造出独立的技术、设备和配方,建立新的技术体系。棉布和橡胶的涨价是影响双星鞋发展最大的不利因素,技术人员创新调整大底配方,改为全合成胶大底;操作工在裁棉布时做到了无网状、无浪费,将下角料也充分利用起来。橡胶、帘子线、钢丝线涨价是影响双星轮胎发展的不利因素,双星技术人员、开发人员,还是每个机台上的操作人员,都从这方面入手来开展创新工作,做到“最少的浪费,最佳的效益”,向“零损失”、“零浪费”目标迈进,从根本上解决了涨价的不利因素。
双星集团要求每个车间都要发动员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创新,开动脑筋为节约挖潜进行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也可以直接写信给总裁。通过小改小革,达到降低资金的目的。双星集团“双星鞋厂”将每月的27日定为全月“创新日”,对全月的创新活动进行总结讲评。对于在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于没有学历创出突出成绩的,直接聘任,并享受相应的待遇等等。建立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调动了大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家人人开动脑筋,把工艺布局调整到最佳状态。
谈到创新,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说:“管理是一种挑战,管理是一种考验,管理是一种决裂。管理企业,没有认真的态度管不好;没有必胜的信心管不好。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用新的实践丰富管理理论,企业管理才能越做越好,企业才能越做越强。”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张瑞敏砸冰箱,就是活生生的化市场压力为生存动力的企业案例。
198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一场砸冰箱的事件,不仅使海尔成为了当时注重质量的代名词,同时也震服了海尔所有的人,从而确立了张瑞敏在海尔绝对的领导地位。
海尔砸冰箱由此成为中国企业注重质量的一个最典型的事件,并因此成为无数大大小小的媒体、书刊、高等院校的“经典案例”,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的传播,海尔注重企业管理、注重产品质量的形象被极大地树立起来。
20年后,当海尔今天创造逾千亿人民币的年收入、打造国际品牌、在距离全球500强最后一公里处全速冲刺时,对当年砸冰箱之勇,张瑞敏感慨说,“现在你想砸也不可能了,如果再出质量问题,不是这么少一点,当时只有几十台,现在动辄就是几万台。”
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成功与否,在发展的道路上都可能遇到危机。没有经历过危机的企业不是成熟的企业。正如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灭亡,50%的机遇是在危机发生时或处理危机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受压力、消除压力、化解压力,就是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危机,就是寻求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遇,这就是我们善待压力的动力所在。过去大庆人有句名言:井无压力不冒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里讲的“压力”就是动力。从力学的角度讲,能量可以互换,做功可以互换,自然压力是可以转化为动力的。如果企业能够时时处处不忘企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并沉着冷静、洞察秋毫,从容不迫采取应对措施,这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信心和希望,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