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国企经历了一次“涅磐”,有的经受住了洗礼,得到了重生,有的从此沉沦。在我所在的小城里,有几十家中小型国有企业,也和所有国企一样,有的涅磐升华,有的经受不住考验而陷入困境。其中有两家老国有企业,都是不起眼的小型企业。一家是国家已经明令取缔的“五小工业”,另一家是小型机械加工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举步维艰。
为了给这两家小型国企找到出路,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千方百计想尽各种方法,合资、寻求兼并,都尝试了一次又一次,谈判了一家又一家。有实力兼并该企业的国有企业,最后都因为这两家企业历史包袱大,欠帐多,负担过重而打了退堂鼓。当时有两家民营企业有意兼并这两家国企。此时人们对民营企业还不是十分了解,为了怕出问题,我们找到这两家企业的所在市、区了解情况,这两家企业都是该市的明星企业,银行开据的资产证明表明都有实力进行兼并活动。于是双方开始谈判。我方没有其它要求,只是让他们保证对所有人员全部妥善安置。最后达成协议,由对方接收我方全部资产,负责妥善安置全部人员。笔者参与了谈判的全过程,也曾反复问过对方老总,兼并了这两家企业后有什么打算?两家的老板都拍着胸脯保证要上什么什么项目,搞什么经营,按当时他们的说法,似乎完全有把握在他们的统一领导下,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让企业再度辉煌。于是分别于1997年下半年和1998年上半年签署了兼并协议书。签字仪式上,双方的政府领导及各有关部门悉数到场,并代表双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均支持这一代表新生事物的行动。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两家所谓的明星民营企业都是靠着“跑马占圈”式的发展起来的。他们利用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境的时机捞改革的便宜,而且已经分别兼并了十几家非国有企业。他们所谓如何进行生产经营只是一个幌子,实际想法是:用被兼并企业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卖掉房屋后拿出部分收入给被兼并企业的职工发一点补偿金了事;另一方面用被兼并企业的资产做抵押,以争取更多的贷款。当时他们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国有企业职工和他们以前兼并的其它类型的职工一样好打发,使他们也上了一当。
民营企业与老国有企业最大的差距在思想差距。按民营企业的观念,职工是我的打工仔,我要用你就用你,不用你给我滚蛋!国有企业的职工,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职工,把青春奉献给了企业,就是为了养老预期。那时候的国企职工讲奉献不讲条件,加班加点平常又平常的事情,但生、老、病、死单位全包,职工没有后顾之忧。现在由民营企业兼并后,这两种观念怎么能够融合在一起,其矛盾程度可想而知。两家企业在兼并后不久即出现了严重的观念冲突,他们一致的做法是把职工暂时放在那不管,只留下几个人组织看守企业,然后急于接受资产,忙着以此资产为抵押去申请贷款,以至于数月来拖欠水电费而导致停水停电。矛盾由此而始,职工开始上访告状,我们出面协调,对方交齐拖欠的费用,给职工发放部分生活费暂时平息。可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场面再次重复,于是又是上访告状,又是给双方协调,又是暂时平息。几次反复如此,两家企业的职工已经对他们失去了信心,于是导致了矛盾加剧,兼并方不再给职工发放生活费,职工到各处上访告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参与解决,直到延续了八年,一个中国人打垮日本鬼子的年限,才由我市政府断然决策:不再依靠对方,自己全力解决,才算把职工妥善安置。
从这两例失败的国企改制看教训,我们也只能说是对形势估计不足,对民企了解不深,对国情吃得不透,被对方忽悠的不亦乐乎。而对方也对形势估计不足,没有想到国企职工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处理,在这两例的兼并中,他们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实惠。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走好下面的步子,纠正以前的错误,使国企改制的步子尽量走得稳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