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今市场,是关于创造能够围绕产品形成一种氛围,并给品牌以人们能够感知到的价值的强大的非物质价值和服务的时代。” 自《公司精神》
作为一个销售公司,搞品牌虚拟化经营是最好的战略(或者说等同?)。
公司对将来把品牌延伸到非健康产业是怎样部署的?
主要可以借鉴的两个公司是NIKE和橡果国际。
橡果国际以电视、网络、电话为主要的营销阵地,没有传统渠道。我看到的橡果国际在品牌管理上比较粗放,或者说处于初级阶段,问题在于两点。一、公司精神缺失。二、产品线没有集聚管理。(改善方法是加入总括性产品线理念。这恐怕是走中国特色路线的捷径,基于P&G品牌管理上的创新,还有待深入研究)
这两点也是XX公司可以做好的两点。其中,大概在初期以健康产品为主线、以YY产品为主打的情况下通过加入总括性产品线理念搞预埋品牌延伸的管线。
操作方法如下:
在营销传播上搞三个层面--公司精神、品牌理念、产品功效
图示如下
公司精神 背书品牌
↑ ↑ 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理念 “质感”、涉繁华(参与)、模糊的希望 /
↑ ↑
产品功效 基本利益
作为销售公司,产品丰富,特色在于打造高于具体产品层的中层品牌管理。例如在治疗器械产品线上打“祺祥产品”的中层品牌,(注意打造同“XX系列产品的概念区别”)
思考根源:
健康产业的产品往往在产品层面就诉求明晰、(同时期)可替代性低。健康在需求层次中处于根本性的低层次。购买者的个人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类似程度高、易于集中把握,由此便于传播等营销手段,多形成组织传播层次的强效应。
但要获得持久稳定的溢价,获得知性购买者,预埋品牌延伸管线就要注意品牌积累。
下面谈一下品牌管理的考虑:
拥有自顾自地自圆其说的理念是一个层次。其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自身存在道理”的关注上,害怕消费者对其的置疑反却往往见笑于大方。(如我一个朋友“忽悠”出来的ZZ公司的所谓品牌)
而只有功效基础利益之上的“文化感动才是产品戴上品牌化光环的正道。并非说现在的消费者尽文化人化到非文化不理,而是在知性消费者(组织传播层次上急切消费者除外)心理上,产品功效仅仅起到“提示存在”作用,只有文化能促动消费者心动、行动,这是在竞争的环境中的选择。
“商品到货币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那么作为付出通用的货币取得专用的商品的消费者要对其选择负责任,自然希望商品在自己的把握之中。虽然在非周知的产品售卖上,商家尽力宣讲,受者也尽力了解得更深,但这并不经济,只应作为公司初、品牌初、产品初的方法。品牌资产的积累要从起初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