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走廊机制 构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首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解决认识障碍。我们应当从利率市场化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环节,是适应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去深化理解利率风险存在地必然性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必要性;从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去深入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切实解决“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的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贷款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之现实,去深刻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从根本上解决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问题,抓紧研究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及早强化利率风险管理。

      其次,建立利率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其基本思路是:选择几个能够较好反映利率潜在风险和现实风险的单项指标,以加权平均的方式汇总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综合利率风险指数,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总括指标。参与计算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相关因素指标,应从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和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两个方面去考虑。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敏感性缺口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全国(区域)资金供求指数;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存款综合利率指数、贷款综合利率指数、上存资金利率综合指数。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利率风险指数I=b1∑αiSi/Pi+b2∑βjTj/qj

       其中,I表示综合利率风险指数,Si(i=1,2,3)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实际数,Pi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标准值,Si/Pi则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指数,αi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权重,b1潜在利率风险指标在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权重。Tj(j=1,2,3)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实际数,qj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标准值,Tj/qj则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指数,βj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权重,b2表示现实利率风险指标在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权重。各指标要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综合利率风险指数值大小,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行的利率风险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判断其有无利率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程度高低。综合利率风险指数越大,表示利率风险越大。

       根据综合利率风险指数大小,可将利率风险分为五个等级,确定无利率风险区、低利率风险区、较低利率风险区、较高利率风险区、高利率风险区。为更直观地反映利率风险水平,并分别以不同的信号灯标志。各信号灯区间的划分标准,双绿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很低;绿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较低;黄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较高,应该引起注意;红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高,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双红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很高,属于最高级警报,必须引起特别重视。

       第三,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加强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既可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成熟期差异,也可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调整幅度的差异。单独考虑资产或单独考虑负债管理将可能丧失盈利机会,或者造成看似盈利实则亏损的情况,难以适应利率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实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定价时要考虑负债成本,负债定价时要考虑资产收益。要积极运用缺口管理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灵活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目前我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资产敏感型差额风险。由于利率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因而应根据资产负债差额分析结果,尽可能减少受利率下调影响极大的短期贷款的比例,同时提高活期存款的比重,使短期资产尽可能与短期负债相匹配,长期资产尽可能与长期负债相匹配,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内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二是要改进和加强信贷收支平衡管理。在信贷计划安排和执行中,要平衡信贷收支,不留资金缺口,为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如前所述,利率风险的特点之一是转嫁性,如果转嫁给贷款,就会出现贷款的大量死滞,从而较大地削弱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在此情况下,一旦存款产生波动,而信贷资金又被全部占用,就将打破十分脆弱的信贷平衡,给全行的资金营运和业务运作造成不小的冲击;如果转嫁给存款,就会引发存款的大幅度下滑,届时若没有一定量的避险资金做后盾,就将发生支付危机,进而损害银行的信誉。因此,积极做好信贷收支平衡,在资金使用上留有余地,是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三是要强化全面成本管理,对每项业务都要进行量、本、利分析,尤其是对利率定价,不能脱离成本承受力,盲目地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

       第四,建立利率风险规避和损失抵补机制。一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要从赚取利差收入为主转向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投资理财、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逐步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国内外结算业务、融资安排、财务顾问等高附加值的、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增加获利空间,以实现适当规避利率风险和抵补利率风险损失的“双赢”。二是要运用和创新避险工具,可以探索运用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规避,如采用期货合约、利率互换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三是要创建利率风险隔离机制和工具,树立阻止和控制利率风险蔓延与扩散的有效屏障,防止利率风险的蔓延与扩散。四是要完善客户违约金制度,正确执行提前还贷收取违约金政策,以减少利率风险损失。

       第五,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出资金价格的行为,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高效率、低风险,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

       1、建立存款定价机制。其基本思路是:(1)总行以全行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为基础,扣除资金运用的综合税费率和损失率,提取基本资产利润率,剔除吸收存款资金的必要的费用率,其余数与央行公布的1年期存款法定基准利率作比较,若后者大,则以后者(央行公布的1年期存款法定基准利率)作为1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若前者大,则以前者作为存款的基准利率。同时,根据存款期限长短和数额大小,以基准利率为“轴心”,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2)一级分行根据本区域实际,在总行授予的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的权限内,对二级分行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3)二级分行根据资金市场拆借资金利率、向一级分行的上存约期存款利率(存差行)或借用资金利率(借差行),以及一级分行政策许可的存款利率上下浮动范围及幅度,以存款基准利率为“轴心”,综合确定各种存款的具体执行利率水平。

       2、改革贷款定价体系。其基本思路是:(1)总行以央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基础,考虑全行资金供求平衡情况,制定1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同时,根据贷款期限长短、数额大小、风险高低,以基准利率为“轴心”,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2)一级分行根据本区域实际,在总行授予的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的权限内,对二级分行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3)二级分行根据向一级分行的上存约期存款利率(存差行)或借用资金利率(借差行),客户的贷款安全性、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同业对该类客户的竞争情况,以及一级分行政策许可的贷款利率上下浮动范围及幅度,以贷款基准利率为“轴心”,综合确定各种贷款的具体执行利率水平。

       3、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根据系统内部资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资金借贷制”取向,应当按照“全额集中、按效分配、合理计价”的原则,改造二级分行系统内部资金配置系统的实现形式和内容结构。二级分行把下属支行的所有资金资源(包括各项存款、同业存放、汇出汇款、各项应付款、所有者权益等)实行全额集中管理;以二级分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支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对象单位,二级分行按照资金资源运用性质,集中计缴支行的一级存款准备金、二级存款准备金(不通过支行借款反映和核算),将支行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借用资金分成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包括人民银行往来备付、系统内往来备付、现金备付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超限额借款(包括备付资金超限额部分、内部资金占用超限额部分)四大项目,根据“效益优先,择优配置”的原则确定资金资源配置的项目结构和区域结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从大的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二是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是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的基准,也称基准价格,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围绕基准价格上下浮动。

       内部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制,应当是:(1)上存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上存资金成本率加上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形成上存资金基准价格,而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 是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费用率(含税金)、资产损失率后的利润中所分享到的份额。(2)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的形成机理。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通过支行全额上存资金基准利率生成,并随着支行全额上存资金基准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在利率上应当与相应数额的上存资金保持“零利差”,因而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应当执行上存资金基准利率。(3)借用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一是由上存资金基准价格加上二级分行集中统一配置资金的费用率形成借用资金基准价格;二是由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信贷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收入费用率(含信贷资产损失)和营业税率、支行单位信贷资产目标利润形成信贷资金借款基准价格,而支行单位信贷资金借款目标利润是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信贷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费用率(含资产损失)、营业税率后的利润中所分享到的份额。内部资金执行利率要根据资金供求关系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在资金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应当把内部资金的基准利率作为执行利率;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内部资金的执行利率应当高于基准利率;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内部资金的执行利率应当低于内部资金的基准利率。

       第六,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规程。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和公平高效的运作机制,是确保利率风险管理的正常、规范运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运作机制,至少应当做好如下3项工作:

       1、建立高效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在二级分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这一部门直接对本行行长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行颁布的利率管理办法,制定本行的实施细则;掌握本行外部的利率变化动向,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利率风险产生的作用,制定本行内部和外部资金利率,指导和检查全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

       2、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事权和职责。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事权和职责的划分思路,从纵向讲,应当是:(1)二级分行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决策和调控中心,负责本二级分行全辖性的各种利率风险的管理事项,在一级分行确定的幅度幅度内,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各种利率的浮动幅度,配置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利率结构。(2)各支行是利率风险控制的执行中心,负责本支行各种利率在二级分行制定的浮动幅度内的具体决策和执行。从横向讲,应当是:(1)利率风险管理职能要集中于同一个部门。否则,利率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若干部门,办事效率不高,还会产生“踢皮球”等扯皮现象。(2)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职能与监督职能要分离,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职能由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承担,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由稽核部门承担,稽核部门既要承担对支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职能,也要承担对同级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职能。

       3、科学制定利率风险操作程序。实施利率风险管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以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利率风险管理的一般操作程序,可以设置为:一是各种类利率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二是负责利率风险的调研人员写成调研报告,向本部门负责人提出报告和建议;三是经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风险管理办公室提交议案,并同时提供利率风险管理的理由书;四是利率风险管理办公室审查受理议案报告;五是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审议有关利率风险管理议案;六是组织实施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案、政策、措施,并加强检查、监督、反馈,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利率风险运行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第七,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与激励。一是要制定和落实利率风险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利率风险管理责任人制度,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职责履行情况的检查、稽核和考核。二是要优化利率风险管理员的经济激励机制。可以实行“岗位工资+奖励”制,岗位工资是根据利率风险管理员的等级及其承担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和任务而分配的工资,圆满完成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的,发足标准岗位工资;未完成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的,依据考核得分情况相应扣发一定比例的标准岗位工资。奖励是对利率风险管理员在有关利率风险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三是要将利率风险管理列入二级分行(支行)全行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重要范围,严加考核,并与行长经营管理业绩考评和利益分配直接挂钩。

       第八,抓好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一是要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进步,狠抓利率风险管理的程序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尽快提升科技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充分搜集合积累有关基础数据,准确测算各种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负债的缺口、固定利率资产与固定利率负债的缺口,正确评估和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要抓好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鉴于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稀缺之现实,在3年的缓冲期内,必须尽快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崇正.论中国利率市场化.经济学动态,2001,(1).

[2] 刘圣义.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与“安全模式”初探。经济学动态,2001,(1).

[3] 工行上海市浦东分行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机制分析.城市金融论坛,1998,(11).

[4] 王红兵.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上海金融,2000,(10).

[5] 刘巧明.关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思考.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2,(4).

[6] 朱子云.论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金融论坛,2002,(8).

[7] 沈世君.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上海金融,2000,(12).

    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根据信贷市场运行规律,适当下浮贷款利率,这是增强信贷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动态资产收益率的客观需要。

 利率走廊机制 构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在贷款利率下浮审批权实现形式上,工行系统现行按企业信用等级、单笔贷款金额确定各级行的审批权限。然而,目前真正需要实行下浮利率的客户,是属于同业竞争焦点的优势大企业、大项目,这些企业、项目的贷款利率下浮,往往要层层审查上报到总行审批,而总行专管此项业务人少事多,审批效率低下,不利于竞争优质客户。

    为了更好地实现加强利率下浮管理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机统一,建议尽快改进贷款利率下浮审批权实现形式。具体思路是:

    实行下浮贷款利率比例和企业信用等级双重控制,即:二级分行负责审批其下浮利率的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在30%以内,信用等级达AA级及其以上且下浮在10%以内的贷款利率审批;一级分行负责审批二级分行下浮利率的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在30%以上,或信用等级不到AA级和未评级企业且下浮在10%以内的贷款利率审批。总行对一级分行控制其下浮利率的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将全面加速,而我行利率管理的压力将日益加重,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率管理机制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一、利率市场化日益临近,对于我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已越来越实质性和关键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不闻或少闻楼梯响,但却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0年9月,央行宣布对境内外币存款利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项改革被认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开端。央行计划从200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完成利率的开放,根据这个计划,第一步是放开外币利率,第二步是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下一步再开放农村存贷款利率,最后一步是城市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目前利率开放的前两步工作已经完成,第三步和第四步工作正在实施中。2002年初,在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我国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9月份,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我省温州市的利率改革被作为央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试点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我行的业务经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而且随着进程的深入其影响将越来越实质性并且具有决定意义。从目前情况看,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优质客户、品种的贷款在有限区间内的价格竞争,如贷款利率下浮、票据融资价格竞争等;央行利率调整的利差结构变动风险等。从当前的同业竞争看,小商业银行频频祭起利率下浮的法宝抢占市场份额,使得我行也被迫跟随下浮。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将表现为:加剧同业间的竞争,金融业的价格战不可避免;冲击传统银行业的核心业务,缩小存贷款利差;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加大各类利率风险的暴露,冲击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将进一步扩大系统性风险等。

    3、利率风险的感知和认识。理论界一般从技术上把基本的利率风险划分为成熟期不相匹配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内含选择风险。这四种风险在我国都会存在,而且已经造成了现实的损失,从实践来看,成熟期不相匹配风险是影响最大的风险。例如,1996年末我行各项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为49.64%,而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占比则高达77.26%,在成熟期上表现为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在自96年以来降息周期的连续降息中,净利息收益损失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贷款利息收入下降快于存款利息支出。基本点风险表现为存贷款利率的不同步变动,例如在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的降息中,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下降幅度,收窄了息差,这就属于基本点风险。内含选择风险主要与客户的行为相关联,如在利率下降时,贷款人有提前还款的倾向,重新以低利率融资,在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也会倾向于转存款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这种风险在以往历次利率调整中都有所体现。收益曲线风险在现阶段发生相对较少。

二、我行利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全行经营管理的重心和关键点看,利率风险尚未上升为经营中的主要矛盾。虽然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我国的利率体系仍为管制利率,从近期看,利率风险因为制度安排因素而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影响面来看,利率风险作为一种市场风险尚不如信用风险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大而且直接,因此利率管理并未受到根本性的重视。

    2、组织结构设置尚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适应管理要求。有效的利率管理需要全行各相关部门形成一股合力,管理的效能必须体现到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我行由于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而且未设置综合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造成利率管理信息无法充分共享和沟通。从省市分行层面看,事实上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管理岗,人员多为兼职,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多不具备利率风险管理所要求的专业结构。

    3、工商银行的机制及授权管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一是目前我行的主要业务目标是开拓市场,而且都引入了绩效考核的范围,在优质市场开拓中,往往会忽视利率风险的存在和防范;二是在统一法人体制下的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削弱了基层行运用资金运作工具规避利率风险的主观能动性。

    4、贷款定价方式单一,授权、监控体系粗放。目前我行的客户细分主要建立在法人客户信用等级的基础之上,从贡献角度出发的细分相对欠缺,表现为层次不清晰,定位不明确。因而也很难对分属不同客户群的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定价策略。在利率执行上,没有一套贷款利率浮动的参考性指标体系,尤其是在贷款利率下浮时,无法真正根据量本利的要求测算出我行的收益和成本,难以准确测量我行对具体客户所能承受的最大下浮幅度和下浮金额。另外,对贷款利率浮动的统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无法有效依托信息系统平台。

    5、数据信息系统缺乏有效整合,决策分析没有程序和系统的支持。虽然一些进行利率风险测算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在大机当中都有,但却无法被快速方便地取出来加以应用,比如每笔生息资产负债距离到期日的期限以及相应的期限结构等,从而无法获取最基本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报告来准确计量利率风险、预测净利息收入的变化。

三、我行构建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远景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均把利率风险管理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最主要和核心的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这一市场风险将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最主要的风险。80年代初美国S&L机构的倒闭证明,如果银行没有建立起审慎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一旦利率出现不利于银行的快速变动,巨额亏损的发生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我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远景目标应当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十二原则》,即商业银行稳健的利率管理原则包括四方面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

四、改进我行利率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利率工作小组,突出利率管理的重要性。我行应当成立利率工作小组,促进利率信息在行内的共享与沟通,并对重大利率事项进行集体决策,并强化利率的过程管理。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在全行培育和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

    2、人力资源储备和行内专业知识的共享。由于利率风险管理对专业要求的特殊性,我行应当通过外聘和加大内部培训等手段储备一批自己的“金融工程师”和“金融分析师”,积极推进利率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国际业务的资金交易部门长期在国际货币市场进行资金运作,对于利率风险管理有一定的专业积累,应当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专业技能知识在行内的共享和交流。

    3、制定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从远期看,我行对于贷款定价应当建立一套定量的标准化的体系,而且该体系应当成为信贷业务流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要在贷款的风险、贷款客户的基本面以及客户对我行的综合贡献等方面设计选择一批的指标,并根据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影响浮动的权数,以此确定某笔贷款的浮动幅度。从近期的操作层面看,进行贷款浮动决策的基础是有效的客户和市场细分,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等级、产业投向、综合贡献额和贡献度、与我行关系的密切程度等,区分不同客户对于我行的价值。对于下浮,我行的地位决定我行在竞争中是处于防御者的地位,因此利率下浮更多的要成为巩固对我行举足轻重的优质客户的关系的工具,对于一笔贷款或一个客户的贷款利率是否下浮,下浮档次是多少,下浮额度是多少,必须建立在对客户的盈利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要以客户贡献额和贡献度作为下浮的衡量标准,进行机会成本和量本利分析。对于上浮,应当充分遵循风险收益对称的原则,向风险较高、讨价还价能力较弱的客户收取足额风险溢价。

    4、尽早开发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应用程序和工具。在现阶段的开发方向选择上可以主攻缺口管理,这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和资产证券化技术来对冲金融风险的条件尚不成熟,控制利率风险较现实的途径是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因而资产负债缺口管理是一种较为现实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而且市场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敏感性缺口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据悉,总行计财部正在积极提需求,将利率管理类报表如存贷款余期结构报表等纳入CS2002二期工程,以解决利率风险管理的统计问题,同时还将利用大机数据编制缺口分析报告,以衡量利率风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7996.html

更多阅读

论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商业信用将普遍存在并在各行业中广泛应用,由此对企业经营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日益凸现。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不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降低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对资本金使用和对外融资的利益收取问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

全面风险管控体系 剖析集团管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融合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部分央企、国企及上市公司中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一些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最近AMT咨询风险管理专家与不少集团企业的风控部门负责人沟通时发现,他们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风险管控体系 集团管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融合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部分央企、国企及上市公司中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一些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最近笔者与不少集团企业的风控部门负责人沟通时发现,他们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比较集中的现

声明:《利率走廊机制 构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为网友壹惗両三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