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统计数据的相关性监测预警贷款风险。以往我们花大力气进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层层编报汇总,计算不良贷款及其占比的增减变动,而很少研究资产质量指标和其他指标的关系及其变动的数量规律。从金融统计对认识对象的要求上来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统计只是回答了不良贷款数量和水平,却不能揭示贷款风险发生的机率,远远不能满足经营管理者作为决策依据的需要。应当利用在线挖掘技术,从时间、机构、所处地区、产业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贷款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分布、聚类、关联等统计手段达到分析、发现考核对象相关指标的变动、异常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各机构、产业、企业、品种的贷款发放数(累计笔数、金额)中发生风险的(累计笔数、金额)以及概率。 2、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信息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息、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信息、同业竞争市场信息。二是客户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信息、帐户信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信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信息、不良贷款信息、客户监管信息。 3、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一是要提高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情况的监测频度,对每一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状况都要按月进行监测。二是要从制度上规定信贷员完成并上报客户信用和对银行贡献状况评判与监控分析报告的时限。三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四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参考文献 [1]于立勇,周 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的一种新标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9). [2] 范 南,王世纬.Creditmetric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金融论坛,2002,(5). [3] 朱子云.商业银行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的构想及其应用.金融论坛,20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