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四)
我们常听到“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说法,按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通胀高的国家货币应当贬值,为什么我们一边高通胀一边快速升值呢?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共识是,因为贸易和资本帐户的“双顺差”导致人民币价格低估.可是为什么经过我们一轮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货膨胀上升之后,“双顺差”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外管局要兴师动众堵截“热钱”流入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如此值钱,甚至于“对内贬值”的情况下,对外还越来越值钱?为什么海外的金融界人士(如罗杰斯,胡立阳)普遍看好中国的股市,但国内的基金经理普遍不看好A股?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普遍感觉自己的收入和财富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为什么中国GDP增速全球第一,而股市表现到数第一?
早几年前,国内外都有人怀疑中国的统计数据有水份,高估了GDP的增长速度,现在这种声音已经很少听见了.事实上,我们的GDP增长速度是大大低估了,把很大部分本来应属于GDP的商品和服务增长,统计到了CPI中去了.CPI揭示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今年的猪肉比去年涨了多少,大米比去年涨了多少,汽车比去年涨了多少,衣服比去年涨了多少,家居用品比去年涨了多少,水电煤气比去年涨了多少,等等,然后再加权平均.我们的CPI统计中并不包括消费品(和服务)质量的迅速提升.这个问题在十年前并不明显,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质量”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十年后可能也不那么重要,因为到那时,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质量都已达到国际水准了.
可是在眼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迅速提升”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觉得你今年用的手机性能跟三年前的手机相比怎么样?电脑呢?汽车呢? 彩电呢?衬衣呢?水果呢?住房呢?。。。几乎每一样消费品的质量都在迅速提升。十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是“有”和“无”的问题,现在是“好”和“差”的问题。“有”和“无”会明白无误地表现在(实际)GDP的数字中,但“好”和“差”却不表现在(实际)GDP的数字中,更可能表现在CPI的数字中-----今年的水果比去年涨价,很可能是因为质量的改善(新的优良品种的价格比老的品种可能贵几倍),但在经济统计中表现为CPI的上升而不是(实际)GDP的上升。如果把我们的CPI指标改为价格/性能比,我们的CPI数字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在现阶段,CPI不完全是“虚”的,其中包涵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改善。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这是可以实证的),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民币在国内高通胀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升值---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在改善.即使有高通胀和货币升值,华为和三一重工的产品在国外仍有竞争力,康佳海尔格力的产品在国内仍有竞争力,因为他们产品质量在改善.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许多企业失去竞争力,因为他们的产品质量没有改善,或者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所以,王石劝大家不要急着买楼是有道理的,因为三年后楼房的质量可能比现在又高了一个档次。同理,有人因为担心CPI而买用不着的车或彩电也是不合算的,因为明年的汽车和彩电质量比今年更好.只要产品质量快速提升的过程没有结束,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就不会停止,这个过程可能还有十年的时间--这就是传说中的经济“起飞”阶段--从人均2,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体系当然只有一个,但衡量中国经济增长的指标不止一个,比如说GDP吧,至少有三个: 实际GDP,名义GDP和按美元计算的GDP。我们平常所说的GDP增长率,是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增长率,这个数字去年是11%多一点,今年可能是10%多一点;考虑到今年的物价比去年上升超过8%,今年的“名义”GDP比去年可能增长将近20%。比如说,统计局公布2007年第一季度的GDP是51354亿元,2008年第一季度的GDP是61491亿元,这都是按当时价格计算的,如果把两个数字直接比较,我们就得到“名义”GDP增长率,大约是19.6%,将近20%。但是,统计局正式公布的2008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6%,这是“实际”GDP增长率。
名义和实际GDP之间有一个9%的差距,这就是“GDP Deflator”,比PPI和CPI都高,说明通胀的来源在于上游产品涨价,因为我们的GDP是按“生产法”即“生产领域的增加值”来计算的.如果采用“支出法”来统计,并根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以调整(美国好像是用这种方法?),我国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超过15%.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超过20%,这个数字与按“生产法”计算的名义GDP增速接近,说明流通领域的通胀并不严重,这可能与物价管制有关,但也说明通胀的根源在上游原料价格上涨,不在于工资的上涨.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在14%左右,远低于名义GDP的增速.名义GDP增长率接近20%,再考虑到今年人民币兑美元可能升值10%,那么,按美元计算的中国GDP增长率,今年可能达到30%!从去年的3.4万亿美元增长到4.5万亿美元.
老百姓对实际GDP增长的感受是明白无误的,你去年没有车今年有了,去年没有手机今年有了,去年没有彩电今年有了,去年没有工作今年有了,这些变化没有人会忽略.但是你去年的手机没有MP3今年有了,去年你买空调没有人帮你安装今年有了,去年你到证券公司买卖股票没有人给你提供市场信息今年有了,去年买的葡萄有核今年没有了,去年的杨梅又小又酸今年的杨梅又大又甜,等等,这些变化在生活中可能有感觉,但我们不是很在意(除非你出国两年再回来),但是变成CPI的数字我们就很在意了.至于人民币升值呢?老百姓是感觉不到的,除非你经常出国,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企业倒闭),我们却能从电视报纸网上每天看到.所以,美国人(如罗杰斯)所看到的中国GDP是明白无误地增长了30%,但中国老百姓能体会得到的顶多只有12%--这就是中国经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那么,老百性感受不到的这18%(18%-12%)的GDP增长“藏”到哪里去了呢?怎么才能让中国老百姓能亨受到更多经济“起飞”的成果呢?这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要仔细研究的核心问题.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民的富有和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经济理论研究和政府政策的目标应当瞄准亿万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及风险的下降,而不是GDP或CPI的微妙数字变化,更不是某一两种商品的价格波动.
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0%,我们的外汇储备相对于人民贬值1000亿美元(假定外汇储备以美元计算的回报率为4%).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有十几万亿(来自准备金和央票的)人民币现金,这十几万亿的闲置资金,每年要付出3000亿人民币的利息。这两部分现金每年需要付出的成本接近一万亿人民币——并且随着准备金率的上升而加速上升--不断收紧流动性的结果让人民币变得稀缺,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结果,外管局天天为天天增长的相对于人民币天天贬值的外汇储备发愁,人民银行天天为天天增长的锁在保险柜里的人民币付出天天增长的利息发愁。而缺乏现金(民间借贷利率超过30%)的企业加紧从海外寻找流动性(热钱),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发基础货币,再进一步增加准备金……如此螺旋式上升……不是吗?
三十年持续不断的市场化改革和十几亿人的勤奋努力,才使我们的经济体系进入了“起飞”的阶段;十几年的摸爬滚打牺牲了好几代楼民股民“先烈”,才建成了现在规模的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现在有人竟然因为石油和粮食涨价,造成了CPI指数的上升,所以要通过紧缩货币供应,不惜一切代价(希望)把CPI打下去--这些代价包括上述的每年一万亿人民币,包括股市和楼市蒸发的十万亿以上财富,包括经济放缓所带来的失业和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包括创业版的延期推出,包括央企重组和经济结构转型速度的放慢.假定通货膨胀真的因此而降到零,我们会得到什么呢?我们并不会得到便宜的石油,因为我们的需求减缓并不代表其它国家的需求减缓,即使全球石油需求真的下降,石油输出国一定会因此削减产量(或制造点紧张局势)以维持油价;我们也不会因此得到更便宜的粮食,因为我们的粮价的涨幅远远落后于成本的涨幅,也远远落后于国际粮价的涨幅.
我们能从流动性紧缩中得到的唯一可能的好处是,价格下降了但(服务)质量也下降了的电脑汽车彩电衬衣住房餐饮。。。还记得“兰州拉面事件”吗?--价格没涨,但面少了,牛肉见不到了,碗小了,服务员的笑脸变得勉强了.这就是我们付出无数的代价所要得到的结果吗?即使CPI真的因此降到零,下面怎么走呢?歇几年之后,实在不行了,再放松流动性,再通胀,然后再紧缩......如果问题出在石油和粮食上面,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面对石油和粮食问题.对于那些石油产量不够而外汇储备又不足的国家,这是一场很大的危机,除了勒紧裤带(像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样)之外,别无选择.但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即使石油涨到三百美元一桶,也不会存在外汇短缺的问题.留着那么多外汇干什么?每年损失一万亿人民币!
我们可以为友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也可以与世界强国合作解决世界石油供应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努力都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但绝对没有必要因为别人可能挨饿而勒紧自己的裤带(紧缩流动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常为“用N亿双鞋子换一架波音飞机”难过,我们为什么不用上海的几层楼去换波音飞机?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外国人买楼呢?我们真的缺乏土地去盖几万块钱一平方米的楼吗?(还没有所有权的)就因为他们是“热钱”吗?“热钱”来买我们10万元一平米的楼,将来走时我们5万买回来有什么不好?像当初美国人把洛克菲勒大厦卖给日本人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让外资承接大小非减持的股票,或让外资参与浦发再融资,然后把所得的外汇去换美国加洲的葡萄干澳大利亚的羊肉法国的红酒意大利的领带?
我们为什么不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呢?降低生产资料的进口关税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直接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按美元计算的GDP30%惊人的速度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财富存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只有税收和外汇储备的增长超过了这一速度,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尽快改变.只有让人民币为人民服务,才能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增加人民的财富同时降低风险--把十几万亿的人民币现金锁进央行的保险柜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把单纯紧缩流动性的方式改为“加息,减少央票发行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同时进行”,就可以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就业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又可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国际“热钱”的冲击.与此同时,充足的流动性和市场化的利率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如前所述,资本市场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的功能.
站在全球的角度,中国采用“加息,减少央票发行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同时进行”的政策,会产生“进口物品,出口通胀”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其它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也会加重他们的通胀压力,从而“迫使”他们采取更为严厉的紧缩措施.事实上,世界各国目前所采取的经济竞争战略正是“让自己增长,让别人紧缩”,美国如此,俄国如此,欧盟如此,日本如此,印度巴西皆如此.大家都把通胀放一边,忙于解决内部的问题,希望“挺”到别人挺不住,不得不紧缩的那一天.因为大家都明白(只有我们的经济学家不明白),全世界有近三十亿的人口努力从不发达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希望享受原来只有不到十亿人口享受的生活,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必然导致油价粮价攀升.
各国的应对之具体方法可以千差万别,但从功能上说只有两种:控制有效需求,或者提高有效供给。既不能控制有效需求又不能增加有效供给的国家必定遭受重创,以被动和痛苦的方式(为全世界)节约资源;能够控制有效需求但不能够适当增加有效供给的国家可以自保;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不控制有效需求,完全依靠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包括进口)而达到供需平衡,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在全球石油与粮食危机中“崛起”了!中国是有机会“崛起”的,因为我们正处在生产能力急剧上升的“起飞”阶段(集中表现在产品质量的上升),因为我们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因为我们的农村和农业还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农产品涨价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潜在风险, 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今后十年最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