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管理层提出了在大小非解禁和减持中引入“二次发售”的思路,并且迅速成为市场中最热门的话题和最火爆的题材。把“二次发售”当作重大利好来进行炒作,如果不是出于故意,那也是一种重大误解。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二次发售”都不过是与大宗交易市场相类似的“换汤不换药”的政策行为,它不但不可能成为市场的重大利好,相反,却很有可能成为整个市场的重大利空,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在解决大小非问题上引入“二次发售”机制,本身就文不对题。国外市场中的“二次发售”,都发生在少数个案之中,相对于整个市场的股票市值,这些“二次发售”的股票在规模上微乎其微,在预期上也影响甚小。中国股市的大小非问题却正好相反,它对股市的负面影响既过于深重又相当深远:一是,大小非的解禁规模太大,其总量相当于现有市场流通股份的两倍,这就彻底逆转了中国股市的供求关系;其二,大小非的持仓成本太低,无论在什么点位卖都能赚钱,这就彻底摧毁了中国股市的估值体系;其三,大小非的解禁时间太集中,在未来两年多的时间内要全部解禁上市,使得市场每天都会面临大小非的巨大冲击,这就彻底紊乱了中国股市的发展预期。这三个方面的交织作用,就使得大小非成为中国股市的最主要杀手,导致市场处于不断的暴跌之中。大小非政策要成为市场的利好甚至重大利好,就必须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主要矛盾与核心问题,绕开这些主要矛盾与核心问题,单纯地在技术层面进行调整和调节,如果不是南辕北辙,那也是舍本逐末,而且会因大小非政策的固化而使市场丧失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最后希望,从而演变为整个市场的重大利空。
第二,在解决大小非问题上引入“二次发售”机制,本身就面临诸多难点。一是,“二次发售”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是强制性的,那就意味着大小非将化零为整,形成规模巨大的股票公开供给方,这比现在化整为零的私下出售更容易造成市场恐慌,也更容易面临发行失败的风险。如果是非强制性的,那就和现在的大宗交易市场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就很难设想大小非会自找麻烦甚至增加成本地去委托券商发售。二是,“二次发售”时,是包销还是代销?如果是包销,那么券商的巨额包销资金从哪里来?在整个市场预期向坏的情况下,券商的包销风险又如何控制?如果是代销,那么一旦面临发行失败,大小非还可不可以回到集中竞价市场来进行销售?如果可以,那又会对市场形成新的冲击并造成新的恐慌;如果不可以,那么这部分发行失败的大小非又该怎么处置?三是,“二次发行”后的大小非还有没有锁定期?如果有锁定期,那为什么不让大小非直接锁定?如果没有锁定期,那么在“二次发售”后马上就进入集中竞价市场的大小非又会对市场的现有股价造成集中冲击,导致大小非解禁与股价走势的恶性循环。四是,“二次发售”的价格是高还是低?在整个市场预期已经严重变坏的情况下,“二次发售”的价格绝对不可能高于现有股价但却会拖低现有股价。“二次发售”的价格越低,二级市场的股价就会越低,一直到这两类股票在更低的价格水平上对接。因此,面对规模如此庞大、减持意愿如此强烈的大小非,“二次发售”的失败风险要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而每一次的发行失败,都注定会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导致市场的循环下跌。
第三,在解决大小非问题上引入“二次发售”机制,其实质还是为了回避股改的失误和股市下跌的本因。市场的客观现实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大小非是造成中国股市市场预期紊乱和股价暴跌的主因,要稳定市场预期并阻止股市暴跌,就必须面对市场现实,承认当初股权分置改革与实施新老划断方面的重大失误,进而从根本上进行制度矫正与政策矫正。不承认这种重大失误,不从根本上进行制度矫正与政策矫正,就不但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还会刺激大小非更疯狂的抛售行为,进而导致市场面临更严重的风雨飘摇局面。
今年以来,在市场预期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我一直在提醒市场注意大小非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呼吁管理层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大小非对市场的巨大冲击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我对解决大小非问题的前景却越来越悲观,甚至可以说已经看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真正前景。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和思维方式下,大小非很可能会最终拖垮整个中国股市,使得整个市场都成为政策失误与决策失误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