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文章的观点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条件还不具备,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银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创造条件。但现实与我的观点相反,国有银行不管盘子多么大,问题多么多,还是上市了。最近翻看我的这篇文章,觉得自己当时的观点现在看也还是有些道理的。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结论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国有独资的形式。同时,为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做大做强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创造条件与外资银行合资合作,鼓励国内各银行的兼并与重组,以实现逐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国有商业银行 效率悖论 成本---收益分析 一、改革的“效率悖论”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弊端仍很突出,理论界普遍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经济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不良债券等问题,必须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制度。 在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有学者认为这问题可以看作是“效率悖论”,国有企业在我国这个经济落后国家实行赶超战略和计划经济的转性战略中肩负了双重的任务,即不单纯是古典经济学认为的仅仅是市场的补充着或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而是后赶超时代的技术公共品的提供者;是转型时期国家控制制度变迁进程的工具和社会福利的提供者;是转型时期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因此,国有企业从微观的竞争均衡看是没有效率的,而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看又是有效率的。但是这个历史使命完成以后,国有企业的效率定位就不再有意义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殊性。金融在一国的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阶段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阶段恰恰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阶段,当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张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伴随着金融资本的渗透并同时扩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首要的任务也是没收四大家族的金融资本,建立了新的具有高度垄断性的金融体系。纵观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历程,金融改革始终滞后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金融体制的变革是渐进式的,因为它必须服从于我国的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的角色定位隐含着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在动员社会储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置社会资源的一般功能外,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服务于金融宏观调控,稳定金融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这就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的特定环境下的“效率悖论”。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一样,从微观的竞争均衡看是没有效率的,从宏观经济配置看是有效率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角社定位将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 二、改革的模式设计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走的都是一条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很大成效,改革之初的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变成国有经济在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二”。非公有产权主体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改革之中实行的“加大直接融资的战略”使国有企业从单一的融资模式向多元化融资模式转变,企业的资本治理结构得到了改善,非公有产权主体的发展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的重要一环。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也要走一条国有资本在银行资本中的比重逐渐减少的战略性调整的路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商业银行,特别是鼓励兴办民营商业银行,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参股国有银行,成立银行控股公司,实现社会法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性调整的措施。 此外,国有企业的相机治理机制对国有商业银行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性。所谓相机治理机制是指在国有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引入控制权的退出机制。当企业的现存的既得利益状态被打破时,各种产权主体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这时,谁拥有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显得特别重要,拥有这种支配权的一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内部人的积极性得到激励,但由此产生了“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已经出现了类似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是在经营中追求短期利润,忽略银行的长远利益,严重偏离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贷款集中,贷款大多流向大企业,大项目,期限长的项目,上市公司,垄断行业等等。 (2) 存款虚增,贷款实放,当资金出现问题时倒逼中央银行增补这部分资金空缺。 (3)循环贴现,一些商业银行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将这些银行汇票贴现,再贴现以形成循环。这样一来,承兑汇票的泡沫无限放大。 (4)抵押高估,目前银行抵押贷款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抵押高估的问题,高估的目的是为了多贷,银行部门经理的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贷款指标。但这样做的结果会影响银行的经营安全,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待续) 以上问题都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所有权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控制权退出必然导致银行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种短期行为将为银行的经营埋下祸根,长期下去必然会出现支付危机,而对整个银行业而言,将有可能出现“银行恐慌”。 实践证明了这种改革模式会产生一个怪圈,即企业没有控制权或控制权小则活力不足,而企业的控制权过大又出现内部人控制,在经营中还会出现“短期行为”,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给企业带来危害。 所以,借鉴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在银行的所有权制度没有变更之前,应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予以适当的限制。从国有企业改革看,要变传统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要考虑具体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治理结构得成本与收益。 三.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回顾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我们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其原因在于改革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这些成本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承受。 从国有企业改革看,要变传统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要考虑具体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治理结构得成本与收益。 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成本看,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成本是由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相冲突而导致的损失,分为代理成本和非多样化成本,非多样化成本是支持有非多样化投资组合的经济损失,实际是风险集中的代价。我国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理成本和非多样化成本都比较高,
公司治理结构的收益应该是全体治理主体(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经理人员和工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如果治理主体的一方利益受损,而另一方收益,说明该治理结构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没有实现。 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经济利益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再分配,但这种分配的结果,应该使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效用(收益)都有较大的提高。 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由于经营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各自的特殊性。 ⑴商业银行是一种以远远超过自有资本而负债经营的特殊企业,其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性原则中,安全性处于重要地位。 ⑵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是统一计算的,很难像国有企业一样挑选一块好的资产上市,进行改制,然后在对集团内其他企业改革。 ⑶国有企业可以区分为垄断性和竞争性两类,大量的竞争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从竞争性企业开始,并采取抓大放小的战略。而我国银行业是以垄断性银行为主体,竞争性银行在银行业中所起的作用很小,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从四大国由银行开始。 从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成本看,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模式,并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成本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各项措施。 现阶段,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许多学者已指出,现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不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如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上市,而只对其进行现代银行的改造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完成,如果操之过急将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带来影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应首先考虑到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现阶段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模式仍是我们的重要选择,或者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不能完全放弃这种模式。 近年来一些学者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产权明晰并不是企业获得经济绩效的唯一途径,在国有产权不改变的情况下,仍可以使企业经济绩效增强,这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乏范例。其原因是这样的企业都有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并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从理论上分析,在治理结构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为管理专业化的实现,企业家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前提和一定的激励。所以在现阶段,暂不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并使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那么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要有合格的经营者,有一个相对的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职业企业家的培育土壤将不断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健康发展。 现阶段我们的方针应该是:为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做大做强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创造条件与外资银行合资合作,鼓励国内各银行的兼并与重组,以实现逐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那么,尽管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保持国有独资的形式,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制必将被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