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向来很难取舍,全球都是如此,不独中国在受此煎熬。
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发出担忧中国政府放松反通胀政策的呼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主席、前首席经济师史蒂芬8226;罗奇(Stephen Roach)最近在北京说:我认为货币紧缩政策并没有起作用,通货膨胀率仍然太高,央行需要在上调利率方面采取更重大的措施。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均敦促中国收紧货币政策。
与此相反的是,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发出放松货币管制、容忍适度通胀的呼声。厉以宁先生表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对通货膨胀有更高的容忍度。实际上,各种声音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信息,虽然下半年中国通胀有可能走低,但不要奢望回到高增长、低通胀的桃源生活,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容忍适度通胀有以下几个原因。由抑制通胀导致的经济衰退可能使中国经济倒退,目前我国的CPI在7.1%,这是有关部门抑制信贷、人民币升值、抑制资产品价格,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成果。
通胀势头还没有彻底打压下去,扼制通胀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珠三角等地制造企业20%以上开始亏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失业员工增加。具体而言,受相关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大省广东目前已有超过26%的工业企业出现亏损。1~5月,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幅同比大幅回落44.8个百分点。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下挫的趋势互相强化,目前包括股票与房地产在内的资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造成普遍恐慌,资本市场陷入信用冷冻期。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通胀很多来自于输入型通胀,由国际市场原材料期现货价格的高企而导致的通胀预期上升,仅靠国内货币与价格管制难以抑制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引用一组数据:由于进口原油涨价,我国每年多支出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进口铁矿石、钾肥、大豆,多支出3000亿元;我国钢材价格在过去两年平均上涨约2500元,按照年产量约5亿吨计算,社会成本增加1.25万亿元。我国煤炭过去两年平均上涨500元,按照年产量26亿吨计算,增加社会成本1.3万亿元——以上四项总计经济成本增加4.65万亿元。
从理顺价格体制而言,我国的通胀在短期内也不能下降到4%以下。要理顺能源价格,降低单位GDP能耗,我们就必须给予放松原材料价格管制,对高耗能企业实行高税收,同时征收燃油税、提高资源税,这些措施无一例外都会助推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就是说,间接加大了通胀压力。
实际上,CPI的先行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一直攀升。今年前5个月,我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1%,而CPI同期升幅则为7.4%;5月份CPI下降到7.7%,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但PPI升幅为8.2%;国家统计局即将公布的6月份CPI预计将回落至7.1%,但PPI将会继续刷新历史新记录,可能达到8.8%的新高。如果PPI过两个季度之后传导到CPI,那么,高涨的PPI就意味着年末的CPI会继续升高。
在经济结构调整期,政府推出最低工资制,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所有这些,都意味着CPI的上涨而不是下降。如果经济不发展,中国社会的转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要不要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承受力如何。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有不同的判断,据15位经济学家的预测,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从第一季度的10.6%略降至10.3%。但处于产业大幅下挫过程中、饱受痛苦的企业主显然不会认可这样的判断。不仅如此,商务部、央行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也各不相同。最近各部委频频下企业考察,就是为了摸清情况,达成政策共识。
这是正确的做法,被不太准确的经济数据束缚而罔顾经济的发展现实,将使中国经济付出沉重代价。
纵观国际,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会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美国在200年间美元贬值90%以上,日本同样如此。只要保证社会阶层利益的均衡,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经济激励机制,一切都可迎刃而解。如果通胀成为不公平的利益再分配过程,控制通胀成为计划手段回归的过程,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