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湾最高军事研究机构与唯一的国防高科技研发单位,“中山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一直很神秘,但在6月中旬,该院却大张旗鼓地参加了两年一度的国际大型军事装备展——法国“地面装备和地空防备和安全展”。
据台媒报道,台“中科院”积极“走出去开眼界”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台军武器日趋倾向外购而不重视“自主研发”,“中科院”经费日减,人员流失,心有不甘之下,准备军转民,并走出去寻找合作对象。
蒋介石亲自下令组建
“中科院”乃受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发的刺激而设立。1965年,蒋介石亲自任命“国防部次长”唐君铂上将负责筹建“中科院”,拨出经费1.4亿美元,全力进行台湾核武器及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4年筹备后,“中科院”于1969年7月正式成立。
据报道,在“中科院”选址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蒋介石原本希望将其设在台北市内,但负责筹建的唐君铂却看中了桃园县龙潭乡,距离台北市西南40多公里,唐认为,此处便于保密,一旦试验失败,也便于人口疏散和封锁消息。在唐的反复劝说之下,蒋最终同意这一方案,从此“中科院”就一直扎根于龙潭乡佳安村6邻中正路佳安段481号,占地300多公顷。
“中科院”分专业机构和幕僚机构两部分。专业机构包括6所4中心,分别为航空研究所、导弹火箭研究所、资讯通信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材料光电研究所和电子系统研究所,系统发展中心、系统维护中心、系统制造中心和资讯管理中心。同时还在屏东县恒春九鹏建立了新武器试验基地。
由于蒋介石的重视,“中科院”在设立之初就聚集了岛内大量科技精英。为维持“中科院”的研究与日常运作,台当局每年所拨的经费在100亿元新台币以上。
“国防”科研龙头
三四十年来,作为台湾“国防”科研龙头,“中科院”为台军研制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台军目前使用的“国产”导弹、火箭炮、军舰电子战系统、海军观察通讯系统等都是由“中科院”研制。
在此前对外公开的有限的武器中,属“经国号”战机最为著名。该机是蒋经国在美台“断交”后亲自指示“中科院”研发的。该机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问世。
原本属于“高度机密”的“雄风2E”型巡航导弹在近几年也颇引人注目。该导弹在去年突破关键技术,正式试射成功。据台媒报道,它射程可达一千公里,未来量产部署,将是台军首次拥有“战略型武器”。
此外,诸多资料与报道显示,该院还曾牵头研制核武器。如1988年,隶属于“中科院”的台湾核能研究所副所长张宪义叛逃到美国,全盘托出这一内幕。“中科院”成立之初,就在加拿大核能公司的帮助下兴建了“台湾研究反应器”,同时修建了一家加工天然铀的工厂和一个钚化学实验室。
日子越来越难过
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巅峰期”后,台湾的“国防”自主研发与“中科院”开始走下坡路。
据多方评论指出,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台当局越来越依赖于对外军购,对自主研发的支持下降。“中科院”越来越难接到军方的定单。以反导系统为例,台湾军方坚持向美国购买爱国者三型导弹,而由“中科院”研发的天弓反导计划则被束之高阁。
由于对外军购的挤压和经费的减少,“中科院”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不得不调整机构、精简人事。该院员工人数从一度的1万4千已缩编到8千。据“国防部”计划,自2005年开始还将以每年10%的幅度裁减该院编制,预计到2010年只剩不到5千人。
缩编之下,人心惶惶。据报道,近年来,该院处于严重无效率运作的空转现象,导致重点研发项目迟迟无法获得突破。还有大量人才“主动”流失,不少人纷纷跑到韩国,帮助其发展战机。
“中科院”在军方的地位也已明显下降。当年直属“参谋本部”,负责人必须是上将,但现在只是“国防部军备局”的下属单位,“院长”为中将。
“走出去”谋活路
日渐失宠于当局并捉襟见衬,“中科院”心有不甘,在无奈叹息的同时,也开始谋求转型,为自己找条出路。
据台媒报道,像法国“地面装备和地空防备和安全展”这样的国际场合中,“中科院”的参与可以用“越来越积极”来形容。
该院副院长金寿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利用参展时机广泛搜集最新情报,以供后续研发改进参考,从而避免闭门造车,这是中科院“走出去开眼界”的企图。
“中科院”重点推介的产品还显示了该院将有的一个转型方向,即军转民。以此次参展为例,大多是依照展览主题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时之选,尤其选择了可转化民间用途的产品,作为主打项目,如可协助管控交通路况、提供灾害协助、进入高危险地区摄影并实时通报救灾中心的无人飞行载具,以及台湾在非典期间,设在机场快速侦测入关人潮是否发烧的热向仪,和双频雷达天线。
“中科院”骆光祚上校说,选择可转化民间用途的产品外销,主要是经济规模考虑,力求拓展国际市场,台湾在此方面的竞争优势是,造价便宜、简洁易操作,以及有改装可能性,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作灵活的设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