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管理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人们已越来越重视“人”这个要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认为在自由经济制度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追求经济收入、体现人类利已本性的个人。X理论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概括,多数人具有天生懒惰的特点和逃避工作的天然倾向,多数人不愿意承担责任,则是心甘情愿接受领导,多数人的个人目标总是与组织目标相冲突,只有采取强制和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工作;多数人工作目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只有金钱才能鼓励他们工作。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上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它以提高劳动生产要素为核心,分析劳动者进行行为设计。应当说,泰勒奠定了管理的科学基础发,尤其适应了当时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工业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泰勒的“科学”管理越来越暴露了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情的缺陷。“经济人”属性假设下的管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正在受到社会实践的严重挑战,劳动者以对抗来平衡受抑心理的行为,迫使人们必须搞清楚人性的真实属性。先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改变着近代以来人类的人文观和对人性的认识,但如李宗吾所说:道德低下者,对于同类,越亲近越竞争;道德高尚者,对于同类,越亲近越退让。……综而言之,人类由禽兽进化而来,达尔文以禽兽社会之公例施之人类,则是反人类于禽兽,这自违进化之说,何况禽兽相处,亦未必纯相争也。……殊不知,进化原因多端,相争能进化,相让能进化,不争不让,返而致力于内部,也能进化。……进化由于合力,懂得合力就能生存,违反合力的就消灭;懂得合力的优胜一,违反合力的就劣败。像这样的观察,则那些和强权欺凌人的,反在天然淘汰之列。”达尔文进化理论没有逻辑演绎,故属于“唯象”学说,它对人性中固有的道德属性,不能通过逻辑归纳演绎方法进行科学揭示。1933年,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梅约发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总结了他所指导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经验,指导人们认识人性的“达尔文机”竞争复制理论,不能指导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性的属性绝不是简单的“经济人”。“霍桑试验”的结论中概括了社会人的特点:物质利益不是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是社会人,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物质条件影响,还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生产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不是主要取决于工作条件和方法。 人的士气取决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在正式组织之外,常存在因人际关系需要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组织在正式组织的职权和规章之外,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组织管理者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并履行沟通职责,以使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管理思想从经济人假设到 社会人假设,无疑是一种跨越式进步,1954年美国马斯洛提出 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共有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人通过发潜力来表现才能,并通过充分表现以获得心理满足。Y理论对此进行概括性阐述:多数人具有勤奋工作的本性,工作是与休息、游戏一样自然事情,人可以由工作而得到满足;人们在执行组织赋予任务过程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个人对任务目标的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因此,控制和惩罚,并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愿意承担更多责任的主动权,不仅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具有创造性的人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现代工业条件使人的智慧潜能只得到部分发展。随后在60年代还出现了“复杂人”假设,试图以“复杂”这一属性概念,来避免以往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的片面性。7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标志着人性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是把人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核心在于达到启发与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忠诚心、觉悟力和潜能激发等更高的境界。
西方管理学派正在逐步摆脱进化论人性观的错误认识。东方以《周易》为代表人性论认为,人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其属性中存在着动物不存在的智慧和道德理性。易学认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在生长过程中,大自然赋予的一种固有的能够使自己生存下来的本能属性,本能属性从生理、心理、心灵三个层面构筑了实现自己生存的结构系统。一、生理动机表现为求生欲,弗洛依德对人类生理层面的属性总结了这么一条定律:在生理层面,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这主要是指:以“食”为天,补充能量,延续生命。以“逸”为乐,依靠“五觉”器官追求舒适逸豫;以“性”为本,繁衍后代、延续生命,性欲是人类求生欲中的重要形态,没有性就没有生命,性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母亲。二、心理动机表现为安全欲,在心理层面,人类总是希望获得安全与尊爱,生命体对安全、爱情、尊严、隐私及晚辈们的长久幸福美好的追求和满足,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属性。三心灵动机是求美欲,是生命体最高级生存形态。在心灵层面,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在心灵演算,人人都有获得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人性的属性不光是自然属性,还有其社会属性。一是思想功能,即高级生物的心灵结构中存在着一种“非算法”的逻辑模块,对概念有着主观的编程能力,而不同动物只存在巴 洛夫的条件反射。在人类的心灵结构中,非算法逻辑模块能进行再编程处理,人类除了能够接收信息、分辨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外,还能信息综合,抽象成概念,进而依靠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思维,这是人类自然属性中特有的“思想”功能,有了这种功能,就产生了许多具有创造思想的求美动机。二是求同欲---人类总是考虑自己行为的合情性,人性中存在同情弱者和终生关爱下一代的天赋属性,在这一天赋属性支配下,人们在处理相互依赖关系时,总是以求同的方式求生,“求生”动机的功能是自我抑制贪婪,以保持对生理层面求生欲的平衡。“求同欲”是任何一个社会人在群居社会中必须具备的求生方式,其合情性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理性,人类社会出现的伦理、道德、公正等人文概念,代表人类心灵中共同存在的求同动机,是一种理性的心灵再编程属性。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就是对人性属性深化的一种总结。“大道”是时空闭合的原始能量,虽然它在演化中已消失,但它已蜕变成为有“仁义”理性的人性,这是自然演进的产物。三是成功欲—人类总是力图得到社会承认,人类为了实现更安全,更美好的生活,都存在着即使有风险也要去博一下的动机。道德高尚的人人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群体社会长久安全美好而奋斗;道德理性低下的人,则会不惜一切,冒险去实现其个人的私欲。两者都是一种对“安全欲”的反应。由于人类的心灵“可编程”,能理性认知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故人类不仅能适应自然,还能改造自然,这是社会人之所以具有“成功欲”的力量之源。四是求知欲---人类总是以理性实现价值追求的合理性,人类总是不局限于满足对异性美的追求。从幼儿期的好奇心开始,就逐渐学会对“美”进行想象思维、属性思维和抉择思维。在逻辑的帮助下,对事物进行抽象认知,建立概念,进行创造 ,我们将这种以“思想----概念”方式认知事物规律的属性称为社会人的求知欲。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价值欲,不会因强权竞争者的吆喝而泯灭,也不会因一时被邪恶势力欺凌而在人性中消失,这是由人性中的求美欲和求同欲所决定的。任何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为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都会在实践中进行理性总结,并从人类的文化积累中学习,以有道德的智慧理性,增强自己的求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