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两年博客,借助于网络结交了许多高人为友,有些人根本还没有机会见面,却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许多朋友给我安了一些头衔,也就是戴了几顶“高帽子”。不过,我在这里拿这个说事,并不是为了自我表扬。因为你牛B轰轰写了几篇博克短文,文不成文,论不成论,没有什么值得自我表扬的资本。
但是,两年博客生涯居然博得一些好玩的“头衔”,说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算是自我解嘲,也算是给大家枯燥无味的博客生涯增添一点佐料。
第一个头衔:实证经济学家郑友林……(出自引用我的观点的记者)
老实说,我不是经济学家。
实证经济学家这个头衔是怎么来的?我想就来自我的那个自我介绍。我在最早的博客介绍中曾经写道: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市场经验,金融实证分析专业人士,长期跟踪研究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变化趋势,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过数百篇专业分析文章。
第二个头衔:实证金融分析专家郑友林……(出自引用我的观点的记者)
实证金融分析专家是怎么来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同上。
我曾经给一位引用过我的观点的记者通过电话,我问他为什么给我安这样一个“头衔”,他说:我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你的观点很好,但是,又不能“论(师)出无名”,所以……原来如此。我知道“人微言轻”的道理,但是,还不知道已经严重到这个程度。如果我是教授博导或者什么部长一级的官员,或者某某机构的研究员,我的言论可能就立马升值了。其实,什么叫“实证金融分析专家”?在许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开玩笑 !
在职称序列中和专业术语中有这么一个玩意吗?
我知道没有。
是大家出于面子,出于实用,出于别的原因。或许,还有是因为借用了郑友林的分析结论,应该有所回馈或抬举之类,原因很多,本人都能理解。
第三个头衔:“价值中国多产博客郑友林”或“多产作家郑友林”或“多产作者郑友林”等(出自博客)。
看到这个,本人很惭愧,其实,我过去贴的许多内容都是过去20多年积累的存货,并不是“新产品”。一个人年龄大一点,思索时间长一点,积累的就稍微多那么一点。这个,大家应该能够理解的。尽管如此,在本月初,我已经决定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以后每月最多写10-15篇。以免被人看成是只抓产量忽视质量的典型。
第四个头衔:价值中国的顶级博客郑友林先生……(出自宋三江先生)。
自评:三江先生给我很大的褒扬,“顶级博客”实在不敢当,我知道三江先生在鼓励我。不过,我觉得自己只能算是一位忠实的傻傻的“博客”。如果实在要使用“顶级”这个词而又不至于引起大家的误会和反感,我建议叫“顶级忠实的博客”,这样叫,我心里好受一些,也算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吧。如果我的博客网友们看到这个,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因此,我会建议三江先生以后不要使用这个词。
我很想传播我的所谓“思想”,比方说,我特别希望有人叫我“制脑权理论之父”,这样,有利于我传播这个“伟大的理论”,可是,却偏偏没有人愿意抬我这个庄,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郁闷,这个理论很好,我一直认为她是21世纪最有价值的理论,酒香也怕巷子深嘛。
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东西,是俺第一次提出这个理论,而且出了专著。我认为这个思想对于中国99%的企业都是有帮助的。在上学的时候,我就特别羡慕那些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的人。人人都多少有一点虚荣心,我当然一点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中国人很少有“XXX理论之父”的大背景之下,我的这个虚荣心还特别重,为什么中国人就没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见解?难道中国人天生就比外国人差多少吗?
绝对不是!
要说虚荣心,我就一直有一个虚荣心,希望有一天,也有人叫我是XXX理论之父。
因此,我就认真研究,终于,我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于是,我——郑友林——就成了“制脑权理论之父”。尽管这个理论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毕竟,它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
从今以后,这个东西我会积极宣传,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我,郑友林就是“制脑权理论之父”,“制脑权理论”就是我长期思考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制脑权理论”是我的儿子。这个理论是我将近二十年思考的结果,在我之前,还没有人提出过这个词。所以,我有时也以这个引以为自豪。
因此之故,我的社交名片也很简单:
郑友林
制脑权理论之父
因此,我要对那些有兴趣引用我的观点的朋友提出一个建议,在引用本人观点时,请加上“制脑权理论之父郑友林”,对于这个头衔,本人受之无愧,而且,借这个名义引用一些本人不成熟的观点,去“吓唬”那些崇拜名人名气的读者应该是绰绰有余的。跟“某教授”、“某博导”、“某部长”、“某研究员”相比,丝毫不差。甚至更牛!
如果有必要引用郑某人的博客观点之类,就请大家多多使用,郑友林——制脑权理论之父。制脑权理论之父郑友林。多多传播,多为这个理论做点免费广告,谢谢了!
请记住:郑友林——制脑权理论之父。制脑权理论之父郑友林。这个头衔对任何人都不会有伤害,大家尽管叫吧,叫得越多越好!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