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机构可以说是国家价值观的代言人和执行者。社会大环境的建设要靠国家靠法制来规范。监管机构不依法行使职能,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政府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丧失。
其实,官员、学者、企业家都有可能成为消费中的弱势群体,购买汽车、房屋你可能会花时间研究一下,但是上当受骗者也大有人在。可是当你去饭店吃饭时根本没办法辨别做水煮鱼用的油是回收油还是新鲜油,北京一家酒楼因出售凉拌福寿螺肉而使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达到70人 ,在吃之前谁也没办法去鉴别菜品有没有卫生问题,于是不管你地位多高、身价多贵,吃上这种菜,都会发病的。所以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成了受害的消费者。消费者不可能什么都懂,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主持公道。但是监管部门都在做什么呢?
最可笑的、最可恶的恐怕是欧典地板特大骗局事件,该产品连续六年使用“3·15”标志,广告声称来自德国,其实产自吉林省。新华网有一项调查——“欧典地板涉嫌欺诈,除企业自身责任外,还有哪些原因?”在5339人调查中:认为工商部门没有起到监管作用的有90%,认为“3·15”标志误导消费者的 有84% ,行业协会没有起到规范行业的作用的有64%,认为是消费者迷信洋品牌的仅有45%。这组数据足以说明监管部门的责任有多大。欧典地板事件后,中国消费者协会在杭州召开“增强消费维权能力、提高公信力”华东区座谈会,中消协秘书长母建华称“中消协今后将不再推荐诚信企业,不再授予企业3·15标志,坚决不参与任何有损消费者组织荣誉、公信力的活动。” 消费者协会本来是消费者的娘家人,但有时却也“吃里扒外”做出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实属不该,我们真希望中消协秘书长的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溶化到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中,真正站到消费者这边。
在制造、流通、消费、监管这些主体环节中,只有消费者是自然人,其他的三个环节基本上都是法人甚至公法主体,最起码是个体工商户。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客(户)竞争的主体地位并不对等,企业是一个法人,消费者是一个自然人,两者都是“一个人”,但是地位有不对等的地方。从组织形态上看,法人是一个“群体”概念,自然人是一个个体概念;从人员数量上看,法人背后有许多人,小公司十人八人,大公司几百人,甚至数万人,消费者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从实力强弱上看,法人通常经济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个人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弱。从保护意识上看,法人有专人或机构保护自己的权益,消费者自然人则完全缺乏这种专业能力。现在的结果是消费者自然人不但平等权益得不到,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在和企业的交易中一旦受到侵害,很难讨回公道。
在中国打官司难是有目共睹的,在没有危及生存、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更多消费者不原意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各级执法部门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以权谋私、有法不依、人情大于法的各种不正常运作,致使消费者宁可被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也决不到某些部门去找更大“麻烦”。但是这个麻烦总得有人去找啊,于是打假英雄王海一类人物这些年会时不时冒出几个来,他们给消费者树立了一面坚挺的旗帜,也让监管部门做了些实事,更给不法商家当头一棒,但这终究只能是微弱的呐喊!
由此看出,作为消费者的一个自然人在和法人的较量中明显处在劣势。但是既然法律的基础是锁定在“一个人”基础上的,那么国家监管机构就必须保证一个“法人”和一个“自然人”的权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给予公正的裁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