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1881年,卡内基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他终于攀上了自己事业的顶峰,成了名副其实的钢铁大亨。他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 卡内基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勤奋。从他的贫困的家庭背景和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他有什么优势,他所拥有的就只是勤奋的精神,勤奋改变了卡内基的命运,实现了他的梦想。

勤奋是梦想的翅膀,在漫漫创业长路中必须为自己的梦想保重自己,必须深知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一个人就像船上的领航员,在湍急的漩涡风浪里,要不停修正航向。对勤奋者而言,到处都是路,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最关键的时候不能停止前进,等到水退了,就要看清楚,哪儿是浅滩,哪儿是岩石,这一切必须计算到并且及时绕过去。不能懒惰地躺在甲板上晒太阳,等待水位自动降低,大浪自动落下,否则到时搁浅的是梦想,晒干的是我们既定的人生目标。 第十六式 吃苦耐劳,以勤补拙 [王永庆]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王永庆在台湾的富豪榜上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居于“50强”之列,是我国台湾省惟一进入“世界化工企业50强”的企业王。其麾下的台塑集团已经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辖台湾塑胶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 古人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专长都大不相同。虽然自己天生就不如人,但是只要用心来学,终究可以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世界著名的“塑料大王”王永庆通过自己刻苦耐劳的打拼,终究到达自我顶峰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好的环境和条件,只要不怕苦,“一勤天下无难事”,任何不可能的事,都将变成可能。 王永庆并没读过多少书,从小在米店当学徒,后来一步步发迹,成为闻名世界的“塑料大王”。那么,王永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四个字——“吃苦耐劳”。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占据了周围大部分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没法做大宗买卖。若专门搞零售吧,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兼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买米。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不太好。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具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人们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淘米的程序,多有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