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到1980年,公司营业额为5.9亿美元,赢利接近6 000万美元,每股上涨至24美元,史密斯及其支持者发了一笔大财;这时他的事业被商学院作为当代企业家事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研究。那些把他的冒险事迹过分简单化的人应该深思史密斯自己的一段话。他说,在某种程度上把企业家与赌徒等同起来,我认为是不幸的。我根本不这样看,我认为行动并不是最危险的道路,相反,最危险的道路却是不采取行动。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在企业的管理中更是如此。所谓的冒险不是轻率行事,也不是完全听任命运摆布。而是赖以成功的想像力和执著精神。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当我们在处理事情面对抉择时,就不妨学习史密斯的冒险精神,要知道世间没有风险就能盈利的生意是没有的。 第三十九式 敢为天下先

[李泽楷]身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是另创一番天地。他30岁出头便成为拥有数百亿资产的超级富豪,可谓一夜暴富。因其父李嘉诚曾有“李超人”的美誉,因此人们称他为“小超人”。李泽楷投资运营企业的手笔和作风极具其父之风,也是一位蛇吞象的高手。 《道德经》有云:“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但现在观念变了,不敢为天下先者,不再被视为具有领袖风范,相反,只有敢为天下先,才能站在时代的浪尖。香港的“小超人”李泽楷对于“先行一步”,有一种天生的勇气与执著。他不仅敢为天下先,也乐为天下先。正是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使他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李泽楷从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自强不息的信念。1987年,李泽楷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院毕业,踌躇满志。他没有像公众所推测的那样进入李氏家族集团,而是选择到加拿大的一家投资顾问公司。 但是在投资顾问公司的两年里,李泽楷始终没有什么突破,于是无奈之下,他返港加入父亲的和黄集团。进入和黄集团后,他就埋头到卫星电视这一大项目中。事实上,正是这个项目为李泽楷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为他后来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石。当时卫星电视由“和黄”和李嘉诚各占一半股份,具体的筹办人就是李泽楷。 舆论一致认为卫星电视无法成功,因为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香港已有两家无线电视台,即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无线台”和亚洲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亚洲台”,两大电视台属下分别拥有粤语和英语各一个频道。两台历史悠久,竞争激烈,期间曾冒出个“佳视台”,但开播后第三年,就被两强逐出竞技场。事实证明,在香港这样一块弹丸之地,仅能容纳两家免费的无线电视台。 但李泽楷却有不同的看法,大学时代的经历,使李泽楷对卫星电视抱有浓厚的兴趣,卫视刚刚成立,负担和束缚都比较少。这一切都正合李泽楷的心意。他甚至相信搞卫星电视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空间,让他有机会充分发挥,大展拳脚。 1990年6月,李泽楷以和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经理的身份,宣布和黄正式考虑发展卫星电视,初步投资额约为4亿美元。1990年12月,卫星电视正式获得营业执照,1991年3月,卫星广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4月,卫视开始试播。到年底,卫视已正常利用5个频道播放节目。两年后覆盖多个国家,不少大型机构如万国宝通、大通、百富勤、国泰航空等都成了卫视的广告大客户。而这时的李泽楷则带着一名私人顾问,登上传媒大王墨多克的私人游艇,将卫视转手,从中净赚4亿港币。一时成为业界奇谈。这也是李泽楷掘到的第一桶金。 后来李泽楷兜里揣着向父亲借来的5亿多港元,谢绝老父重用的美意,正式自立门户,成立盈科拓展集团。盈科的前期业务主要是在新加坡、加拿大、中国内地和日本等地搞地产生意。虽说一直也顺顺利利,在业界声誉日高,但李泽楷的心里始终感到不满足。因为电脑科班出身的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资讯科技。而此时,香港在资讯科技方面的发展却似乎远落后于欧美和日本,也没任何急起直追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