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刘氏兄弟创业的强烈愿望却没有破灭。当“万元户”成了刘氏兄弟的新理想。搞音响投资大,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从养殖业开始做起。 没有运转资金,刘氏兄弟决定向银行申请贷款1 000元,但结果却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 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困难再一次摆在了兄弟四人面前,但刘氏兄弟们不向困难低头,不想轻易放弃。于是四人分别卖掉了手表、自行车等物品,凑足了1 000元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建立了育新良种场。1983年底,兄弟们一盘点,这一年育新良种场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四兄弟兴奋异常。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下订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他们饶了她。看到这样子,他们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最让人揪心的是,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他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他们真的是绝望了。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刘永好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本来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好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折腾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是,鸡仔不能带回去了,他晚上只好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 刘氏兄弟连着十几天,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短时间内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但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创业初期的第一次危机虽然化解了,但是兄弟们的士气却大打了折扣,他们消沉了几个月,业绩也停滞不前。关键时候,还是老大刘永言的一席话起了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内心的激情被重新点燃,他们重新鼓起斗志,决心养鹌鹑,将这条路扎扎实实走下去。 四兄弟大学生出身,专业各有所长,联手养小小的鹌鹑,“高射炮打蚊子”的效果自然不一样。他们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并且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粪养鹌鹑,使得鹌鹑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鸡蛋差不多。 1986年,育新良种场已经年产鹌鹑15万只,鹌鹑蛋不仅贩卖到国内各个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这时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厂——“希望”。 希望养殖场美名远扬,也有很好的效益,但是刘氏兄弟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寻找开发新的商机。早在1982~1984年办良种场时,刘永好负责采购饲料,这位有心人在南方采购饲料时就开始了对饲料经营的观察、调查与思考。刘氏四兄弟之所以后来把目光转移到饲料生产行业,也是有所考虑的:人们对鹌鹑蛋的需求远不如对猪肉的钟爱,谁家的饭桌上都离不开猪肉,而中国传统的养猪方法太落后了,农民喂猪用青草、大麦和红薯,每头猪一般要一年才能出栏。养猪业要想有飞跃,必须以饲料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