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战略背后的战略:首善》
20世纪80年代,当古兹维塔接掌可口可乐执行董事长时,他面对的是百事可乐的激烈竞争,可口可乐的市场成长正被它蚕食掉。古兹维塔手下的那些管理者,把焦点全灌注在百事可乐身上,一心一意只想着一次增长百分之零点一的市场占有率。 古兹维塔决定停止与百事可乐的竞争,而改与百分之零点一的成长此一情境角逐。他问起美国人一天的平均液态食品消耗量为多少?答案是14盎斯。可口可乐在其中有多少?答案是2盎斯。古兹维塔说,可口可乐做的只是做大市场占有率,我们的竞争对象不是百事可乐,而是需要占掉市场剩余12盎司的水、茶、咖啡、牛奶及果汁。 当大家想要喝一点什么时,应该是去找可口可乐。为达此目的,可口可乐在每一街头摆上贩卖机,销售量因此节节上升,百事可乐从此再也追赶不上。 当然,内外思维模式不单是“反求诸己”,有时也会“求之于外”。 例如,人们后来发现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动力,还不能满足长途旅行的需要,于是就发明了汽车、火车,直接利用外界的能源和能量,不断提速,到今天人类都已经驾驶飞机,甚至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了。 由内而外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主宰个人成长进步的自然法则,是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它会形成良性循环,把我们提升到自立自强与相互依存的更高境界。 3 功夫:不畏浮云遮望眼 誕 佳境:治人治心,意在笔先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曾谈到《诗经》有《风》、《雅》、《颂》三篇,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后来,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诗经》的表现手法也符合首善法则。《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这里重点谈谈“兴”这种表现手法,它最符合首善的意境创造。 “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为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还烘托出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第44节:首善思维模式(1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60126985053.jpeg)
可以说,“兴”就是要先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和意境,然后再通过“赋、比”的手法来敷陈写实,这就是“意在笔先”。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如此看来,《诗经》能够流传至今,并且广为人们所传扬,与其表现手法及其行文的首善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七摛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之所以七擒七纵,是为了让蛮兵心服,只有使其心服,才能使蛮兵永不来犯,并甘心俯首称臣。 这种“治人先治心”的做法,实际上也是“意在笔先”,堪称首善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企业中,做ISO9000、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之前,都是要先转观念,这也形同是起笔之前的立意,是“意在笔先”。 夯实企业文化的基础,最关键的也在于转观念,形成企业的核心理念。只有从经营者到普通员工都有一致的理念,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齐心协力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在困境中能和衷共济,在顺境中能携手共进。 在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中,要推行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往往会举行一系列的务虚会和吹风会,这种务虚和吹风也是一种转观念的做法,以统一观念,形成上下一致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