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战略背后的战略:首善》
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并基于对国内国外整个革命形势的判断,中共中央制定了“北上抗日”的方针,决定组织红军实施重大战略转移。 追本溯源,红军之所以选择长征,是与这之前制定的“北上抗日”方针是分不开的。红军长征源自于“北上抗日”方针的制定,没有“北上抗日”方针的指引,红军长征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 这里的“北上抗日”方针,是红军长征应当遵循的行动规则和指导思想,可以理解为“视野背后的视野”;而通过战略转移,保存红军有生力量,是红军长征确定的现实目标,可以理解为“战略前面的战略”。这两个都是红军开始长征以前所做的首善。 这种高瞻远瞩,洞察时局的做法,完全“顺天应人”,符合民情民意,因此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当时,国民党军在长江沿岸构筑了严密的封锁线,要“北上抗日”和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就必然要从长江源头绕,从云、川、黔走,必须爬雪山、过草地,而要绕过长江源头,必须让“滇军北上”,只有“滇军北上”,红军才有可能绕过长江源头。此后“四渡赤水”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调“滇军北上”。 所以,红军长征是一种全局意识,是洞察时事变局得出的必然结论。 毛泽东后来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虽然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也都是围绕“北上抗日”方针,实施的战略迂回和转移。 誕 “遵义会议”:立于不败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的决定传达后,大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全军士气高昂,待命挥戈北上,以实现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 中央红军进行了整编,把笨重的辎重、行李扔掉,精简机构,充实了战斗部队。 全军除留一个干部团外,整编为16个团:红一军团编为两个师6个团;红三军团编为4个团;红五、红九军团各编为3个团。 这样,实际上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野战军,既有利于作战行动,又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量。 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的指挥下,采取声东击西,忽北忽南的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一反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展开了四渡赤水战役,迅速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以首善的观点来讲,如果说“北上抗日”是红军长征的首善的话,那么,遵义会议就是红军“四渡赤水”的首善。而“四渡赤水”则是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突破蒋军围追堵截、实现北上战略目标的首善。 遵义会议的首善举措包括: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振奋党心、军心;精简机构,整编部队,组成一支强有力的野战军。这为“四渡赤水”之战奠定了坚实的“不败”基础。

誕 形势预测:料敌机先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在赤水河畔与前来堵截的川军相遇。激战后,战局对红军不利。毛泽东即与周恩来、刘伯承分析形势,决定渡过赤水河甩开敌人。 (1)战略预测 认为红四方面军已在川北的通(江)、巴(中)建立了根据地。如进入四川,既可向东向南发展,赤化全川,更可北出陕、甘,继而东指晋、冀,控制中原,有利于领导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全国抗日高潮的发展。因此,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立川西革命根据地。 (2)形势严峻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红军3万多人仍然处在敌150个团30多万人的围追堵截之中。东面有湘军刘建绪的4个师,西面有滇军参谋长孙渡的6个旅,南面有中央军薛岳的两个纵队,北面有四川军阀刘湘的12个旅。 (3)运动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