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战略背后的战略:首善》
王安石还说:“有为无所谓,无为无不为。”从效果上来说,那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为”,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而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毫不费力的“无为而为”,则无事而不成。 对于“无为”的理解,儒家和道家也有所不同。 儒家并不反对无为而治。无为能治更佳;无为不能治则当有为而治。 道家为政并非主张一切无为,而是主张该为而为,不该为则不为。先有无为思想,然后可以有为。无为有为均以民为本,以人为道。 何为无为?“处权而不用,清静而不动,宽大以兼容,慈厚以怀众,以民为功,以众为势,由此无为而治。”当政者无为,国民方能有为;当政者有为,国民则被迫无为。国权政权膨胀,人权民权则受压;国权政权俭约,人权民权方易行。 可以看到,古代的这些“无为”智慧,“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我们做首善,如果能做到“无为”,实际就可以“顺天应人”,达到一种极高的境界。 3 先是首善家,后是企业家 从首善的观点和角度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将那些企业老板称之为“悟道家”,而不是“企业家”。对于“悟道家”的称谓,最为关键的就在于显露真心、要悟真道、探求本源、反思常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首善需要处处体现,作为企业家、战略家、领导者和经理人,只有先成为一名首善家,完成对企业的悟道,才能站在企业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其行为表现才能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例如,目前世界上正在推行“全面员工满意管理”的活动,大多数企业也逐步意识到只有员工的满意,才有客户的满意、组织的满意。所以说,“员工满意”就是“客户满意”、“组织满意”的首善,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认同、忠诚和投入,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另外,针对知识型员工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的提出,也是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潜在的首善法则在起作用。 在企业组织中,许多的首善工作若环环相扣,会产生出一种协同效应。 例如,实行流程再造是组织扁平化的首善,而组织扁平化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提高组织效率的首善。 领导管理的首善法则是“管得适度,才能管得最好”。 根据科学测量,领导管理最适宜的幅度一般在7人以内,保持适宜的管理幅度(也就是“管得适度”),也就是领导管理效率(也即“管得最好”)的首善。 实施准时生产、零库存制度,处理好与协作厂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降低成本、节流开源的首善。 再比如,优秀的企业内部培训师对培训的首善运用包括:培训前要做好需求分析;要预先定好培训课程的框架体系;培训开始时要启动学员的注意力;培训过程中要促进与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等等。 在企业组织中,缺乏首善的事情很多,其表现是临阵磨枪,治标不治本。 这要求我们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追本溯源,以首善思维、企业的首善就是要注重这个“首”字,就是要所有的事情虑在议先,议在定先,定在做先,做在说先,尤重防患于未然。 以企业员工做工作计划为例,我们看到有许多的员工做计划,就是一个单纯的方案,而未做好附属的配套体系和跟进措施。这样的计划是难以实施到位的。 企业员工无论是做计划还是做别的事情,最需要遵从的就是5W1H,这是最基本的做计划的首善法则。 5W1H是指:what(什么事);why(为什么);where(什么地点);who(对象是谁);when(什么时候);how(如何进行)。企业员工计划行为的首善就是5W1H,是分析Know-what/why/where/who/when/how的必然结果。 遵照做计划5W1H的首善法则,单纯设计一个方案,还只是完成了计划的20%。一个完整的计划应当包括方案、工具、流程、推进的时间、过程控制等五个关键要素,只有全面把握,才能算得上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