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振老师从温州寄来了亚历山大先生的《建筑模式语言》丛书。我们从未谋面,因为共同的管理研究兴趣,他特地去温州建筑书店买了这套书邮寄给我,重达4公斤。面对这样一份厚礼,我无以回报,只能对先生说:“我一定把它啃出花儿来!”
带着感恩的心情,我花了三个月的空闲时间“啃”完了第一遍,接下来又不由自主地反复了N遍,我惊异于亚历山大深邃的思想和不可思议的洞察力,这不单是一套谈论建筑的书籍,他在探索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人、社会与经济中的规律,他揭示了这样的简单真理—--纷乱复杂的现象背后一定存在着产生这些复杂和多样的不变规律。我们只有通过发现这些不变的规律,研究这些规律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认识复杂现象本身,他称这些背后的规律为“模式”,并认为模式是形成这个奇妙世界的基本原子和分子,足够数量的模式如同足够数量的词汇连成句子、汇成语言一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和多样。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体系,被Gamma、Helm、Johnson和 Vlissides应用到软件设计领域,写出了该领域的开创性著作《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引领了软件设计的潮流。亚历山大是美国建筑师协会70年代颁发的最高研究勋章获得者,到了90年代,出现了这样的奇异现象:时常有软件爱好者走进建筑书店,购买亚历山大的书籍。可以大胆地预言,出不了几年,又会有大批管理研究爱好者走进建筑书店,购买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系列,我期待那一情境的到来!
我一直以管理系统优化为研究主题,形成了一些零碎的思想,但一直苦于没有找到让管理系统优化真正形成“系统”的途径,现在机会来了,早在30年以前亚历山大就已经思考清楚了这一切,我要毫不犹豫地把这一成果“拿”过来,深深地为亚老鞠躬,感谢他为后来者留下的宝贵财富。
为了能在管理系统优化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亚历山大的思想,我想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写一系列如何应用模式语言思想的管理类文章,专栏名就叫《企业的活力》吧,与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同义。这相当于一系列读后感或者书评,只是稍长了些。如果您的时间非常宝贵,您只需要看每一节开头的黑体字即可,其它的部分大多是我的散文诗式的阐述,和对亚历山大理论的活用。
任何组织只有找到了活力之源,才会充满生机。生机的背后有一种无名的、极为重要的特质,这种特质存在于几乎一切有生机的事物之中,因为这一特质的存在,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激情,它让人们产生希望。
而这一特质通过事件、活动体现出来,一个公司的所有运营是由一个个活动和事件组成的,而不是由资产或者其它确定的事物组成。虽然事件和活动不够确定,但公司所有的管理思考都以这一系列活动和事件为着眼点,以这些活动和事件的呈现为目的,其特质由这些活动和事件所赋予。
对于我们置身其中的组织,我们清楚想要什么样的活动和事件发生,而避免什么样的活动和事件。什么样的活动和事件让我们充满激情和活力,可以简单地让我们的感觉来判断这些活动和事件的“好”和“坏”。如果那些让我们感觉好的活动和事件重复出现,我们的组织就是有活力的,反之,组织就没有活力。如果那些让我们感觉好的活动和事件越多,我们的组织就越有活力。
那些反复出现的活动和事件背后,一定隐藏着产生这一活动和事件的模式。
如果模式是有活力的,活动和事件就有活力。
一个组织中有活力的模式越多,组织的活力表现就越明显。
有活力的模式和模式关系,是组织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