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宣布,从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也是近一个半月以来第三次下调利率。
在当前内忧外患的经济形势下,如此密集的利率调整,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相对于美联储1.5%的基准利率,我国基准利率水平平均要高2到3个百分点,这为国内利率下调提供了空间。第二,国际大宗商品以及国内物价开始反升为降,CPI一路回调,通胀压力得以减轻,这使央行降息无后顾之忧。第三,目前经济出现了下滑迹象,“保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显得十分有必要。在此环境下,降息一方面可以降低贷款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货币环境,对防止经济下滑有积极意义。
从直观来看,对于我国依然处于高度依赖利差收入来支撑利润的银行业来说,此次降息带来综合利差的缩小或将在短期内对其业绩造成影响,并且负面效应尤以中小银行为甚。因为相对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中小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较低,而固定存款占比较高,这种情况下利差收窄对其影响自然也会更大些。不过,也应看到,因降息引发的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贷款需求,一方面或将从总量的角度增加银行贷款总额,另外,也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贷款选择。所以,如果银行能够有效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持较高的贷款质量,那么因利差变小所面临的利润减少困境就能够较好得到解决。
从中长期来看,笔者认为降息与银行业绩没有太大关联,也无须过分担忧银行业绩下滑。如果稍有风吹草动,银行业就全面受挫,这只能表明其自身免疫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薄弱,银行系统需加快发展与完善,而不是让经济调控的步伐配合利润表现。再者,纵观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银行本身并非一个高成长性、高利润率的行业。我国银行业近几年来居于高位的增长数值,在一定程度上与前期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分不开,是种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特殊结果。随着银行管理、银行业务等方面的日臻完善,未来银行利润的高增长值也将出现一定的正常回落,而这一现象或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正逐步从一个高增长、波动大的阶段向稳定健康的阶段过渡,这种过渡是银行业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
虽说无需因降息而对银行业产生悲观情绪,但如何正确把握,对银行来讲的确是个考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压力在考验我国银行业的同时,也正是一次新的突破与发展契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内部治理水平等等固然是重要之举,不过总结“次贷”教训,我国银行业下一阶段在金融创新方面更应审慎操作,同时还应积极推进综合经营的战略转型,巩固各业务之间防火墙的建设,以此来分散与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