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图解 财政政策须谨防“挤出效应”



    目前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普遍共识是: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主要表现在外需萎缩导致出口急剧放慢。而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又影响到企业投资意愿,进而制约了居民的普遍消费意愿。

 挤出效应图解 财政政策须谨防“挤出效应”
    在这句普遍的共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经济增长三大动力源的投资、出口和消费都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么,除了增强信心,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是否也有同样共识呢?从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可以印证另一个“共识”,那就是外需萎缩不可避免情况下,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来对冲不利影响,要让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主要作用,研究机构提出要让财政刺激“有足够力度”甚至要保持相当的赤字规模。

    应该说,在特定时期,积极财政政策有着相当的积极作用,因为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入能够改善投资环境,使民营投资成本下降,而财政资金完善医疗养老,则有助于私人形成良好预期,从而增加消费。

    十年前,在成功解决通胀压力和外部金融危机影响之后,同样是为防止经济步入不景气,政府加大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力度,避免了国民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的不良后果。此后数年,这一政策每年拉动经济增长达到1.5至2个百分点,较为成功地帮助中国经济顺利克服内外考验,并于2002年起再次迈入持续扩张景气周期。

    但是,财政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是诸多因素的综合决定的,虽然有改善投资环境,改善消费预期等正面作用,但更也有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进而抑制民本经济的发展,减少经济的内生积极因素。

    事实上,理论界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进而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资金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仔细研究各种公开的政策建议,都涉及到以上两种发生机制。尽管有经济学家否则“挤出效应”的存在,但在实践中仍可以从民企订单以及投资的收缩中看到这种效应的真实存在。尤其是,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凑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时,引发争夺资金的效应就会更加明显。

    从目前情况而言,值得欣慰的或许是,和十年前相比,财政政策的实施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扩大增值税转型范围可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加大强农惠农可以增加竞争性行业市场需求、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则在利率方面对冲掉部分“挤出效应”。尽管如此,对冲影响不等于没有影响,如何让一项政策趋利避害仍是值得决策者慎重考虑的长久命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5611.html

更多阅读

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 挤出效应图解

1 基本概念 编辑本段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

增发国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 扩张财政政策与国债

财政政策可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

福耀集团曹德旺:财政政策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央行加息消息公布后,新浪财经与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取得联系,曹德旺表示,目前0.27的加息幅度对整个经济影响不大。因为一般国内比较健康的企业负债率在50%左右,目前的加息幅度对于企业而言增加的融资成本有限。   曹德旺认为本次加

声明:《挤出效应图解 财政政策须谨防“挤出效应”》为网友纷雪落葬千层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