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古典管理”现代演义系列之:帝商》
历史链接 曹魏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曹操起兵陈留、讨伐董卓、夺衮州,建立了根据地;后平青州、占许昌、挟天子,为争雄天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政治上的主动权; 之后,曹魏采取了先近及远,分化瓦解、先弱后强的原则,逐一击破了盘踞于中原各地的陶谦、袁术、张绣、吕布等诸候势力。官渡一役,一举铲除了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袁绍军,乘此席卷乌桓、南吞荆襄,完成统一北方之举。及后因在军事上胜利不断,从而使曹操一度放弃了原有的战略原则,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及刘备二集团,终致赤壁大败。赤壁一战后,曹操再次以各个击破为指导,并西凉、取汉中,解除了关西之制,汉中虽后为刘备所夺,但此举为曹魏与蜀、吴“逐鹿”解除了后顾之忧。 此阶段是曹魏发展、壮大、成熟时期。 第二阶段:从失汉中至姜维十一伐中原止。这段时间中,曹魏集团看到蜀吴结盟,势力最强之际,开始从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坚持采取守势,接连挫败诸葛亮、姜维的频繁北伐,以持久战的形式,迫使蜀汉长年屯兵于野,国力空耗,同时,利用蜀吴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终至魏击蜀而吴不救之境地。 第三阶段:魏军灭蜀、晋朝吞吴。这一时期,魏晋乘蜀汉将帅不和、姜维避祸、国力日弱之机,用奇兵,取西蜀;及后,晋兵出蜀、荆,合击吴于下游,一统天下。从魏武至司马立晋,七易其主,但其战略方针和原则基本能够一脉相承,魏晋在鼎立三分中始终保持着力量上的强势,是魏晋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帝商第八段修为:反——背常叛规 众生随大流,我独逆流上。

出类拔萃者,必卓尔不群。所以帝商的第八段修为就是:反——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我能够在市场战争中经常胜利?为什么我能够在每次失败后很快又重新崛起?为什么我每次进攻看上去都投入所有的筹码,但是失败了却能够主力犹存? 因为在商界,绝大多数人的竞争思维观是:我如何能打败竞争对手。而我曹操的竞争思维观却是:竞争对手将会如何打败我。 ——第一种方式,你只会考虑自己的优势,或者别人的劣势;而第二种思维,会使你系统的考虑自己的优势劣势,竞争者的优势劣势。 这就是帝商心功修为之“反”。 正因为这一点,世人都说我多疑。其实多疑的背后,就是这样一种思维。 我曹操有四“反”: 1、 胜败之反: 我为什么失败的时候还是呵呵大笑?就是因为“反”。比如在败走华容时,换成别人,必哀鸣疾首,只顾夺路逃窜。而我却反过来设身处地,处处在想:如果我是诸葛亮,我将怎样在哪里埋伏杀曹操?结果我就笑了。虽然一笑完我设想的结果就不幸出现了,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不开心——因为我觉得,诸葛亮想到的我都想到了,我虽然输了钱,但是没有输了智。而我的实力还是他们的数倍,只要我不输智,我就还有机会成为胜者,成为笑到最后的人。这就是每一次失败我能若无其事的秘密。 2、 利益之反: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我迎来东汉董事局主席的时候,袁绍见我功大,不满,我不封自己做大将军,把大将军的牌照发给他,不仅满足了袁绍的虚荣心,也让所有争名夺利的人将妒忌的目光投向了他,这些争名夺利的猪,真是蠢。 我代理行使东汉集团董事会所有权力的时候,从没打算过自己坐上那个董事局主席的位置——其实坐不坐,没什么区别,可笑世人却常常为了一张有名无实的凳子,和自己过不去,和别人也过不去,结果大家就都和他过不去——袁术就是这样。 纳谏之反: 我进攻乌丸市场的时候,绝大多数行政和策划人员都提出反对,但是我还是听了运营总监郭嘉的话远征,结果胜利了。之后,我对所有当初提出反对意见的人都给予现金奖励。而赤壁大战失败了,我更是没有忘记赞扬和表彰当初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前者,是因为我是一个很有霸气的人,难免比较独断,大家提的意见,都是为了公司好,如果不表扬他们,他们会觉得我胜利了,等于他们提意见错了,就惧怕我的权威而以后不敢提意见——这些意见可以避免我很多细节的失误。后者,等于老板勇敢的向公司员工承认自己错误——失败是由于自己没有听取意见。这两者的做法,百分之九十九的老板都无法做到。这需要大气,大度和大魄力。任何意见都是应该表扬的,哪怕看上去多么错误,错误的只有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