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写给涉世未深的你:你是你的奇迹》
与大家对话 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到现在的十年里,我只换过两个单位,而且都是杂志社,工作的职责也都是编辑和记者。在工作中与我打交道的人,当然就是作者和被采访者了。我想在这里说说我最初的作者,他们当中有普通人,也有为人们熟悉的作家、文人、记者,和主持人,比如:舒婷、叶兆言、陆星儿、黄蓓佳、梁晓声,等等。我的很多同事都很惊讶我怎么能约到那么多作家,因为那时许多报刊杂志都在打“名人牌”,开出了很高的稿酬来吸引各路名家,而我所在的杂志因为身陷困境,稿费其实低得可怜。 那时,我刚刚毕业不久,回到边远省份广西的一家青年刊物做编辑。一开始的两个月,其实我也走了不少弯路,以为自己的同学当中也有在报社做记者,“逮”两个来写几篇稿应该没问题吧。可是事实上,杂志的稿件要求其实非常之高,同学一是得忙于应付工作,二是稿件不一定能达到要求。这下,我才开始急了,明白不能指望同学这边了。可是,约什么作者呢?一次随意翻阅别的杂志时,无意中看到了某位知名作家的名字。于是心想:为什么不约他们写稿呢?反正大家都在抢着约,说不定我就能约上呢。
![第26节:与大家对话](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43187950655.jpeg)
于是,我开始酝酿如何写信了。那时还没有网络,信只能一封封地写。但这其实给了我一个好处,就是对每一个人都可以针对他的具体情况来写这封约稿信。虽然我不认识这些人,可是我知道,跟这些作家文人沟通,最重要的不是是否通过话或见过面,而是是否能够在精神上形成碰撞和交流。而作为自小对文学就有追求并发表过中篇小说的“文学青年”,我读过他们的大部分作品,而且经常能够从报刊上留意他们的创作动态,甚至还和谁谁有校友关系。也可以骄傲一点说,我其实有足够的思想和话语与他们交流,我们在精神上应该是相通的。这一切,都使我在写信时得心应手,如似与他们聊天或探讨一般。信件发出时,我内心其实就隐隐地相信:我会收到回信,会约到稿件的。后来的结果真的如我所料,一封封信来了,一篇篇稿件也随之来了。我清楚地记得写过“七十年代末那金色的黄昏”的李书磊在信里曾经称赞说我信里的语气有“鲁迅之风”,梁晓声对我的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舒婷不仅写来稿件,还几次写信托我帮她调查自己一本诗集被盗版的事情。 我的成功不仅使我在杂志社站稳了脚跟,而且随着业务的熟悉,不到一年就成了杂志社的中坚力量。 我当然渴望在创作上像那些大家们一样成功,但我也知道,不管有没有那一天,我起码得告诉自己:不要苛求自己成为大家,但一定要有能跟“大家”对话的水准。那样,你就有可能成为大家。 不要苛求自己成为大家,但一定要有能跟“大家”对话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