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管理学理论中关于合资企业的不稳定性的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把“谈判地位”(即话语权)的变化转移看成是合资一方“学习”成功的结果:即外方获得了本土知识和经验,或者本土企业“偷”到了外方的技术和管理技能。
显然,技术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合资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普遍缺乏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此。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说没有技术的一方就一定没有话语权,因为技术只是左右“合资稳定性”的核心能力或优势之中的一种。
合资的逻辑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优势互补。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我们纵然没有技术优势,也有其他的优势,例如销售渠道、政府关系、对文化的了解,等等。关键是如何让这些优势成为“持久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方永远有求于我。
合资对双方来说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甚至可以被看作一场赛跑。外方在合资中获得更多本地化运营的经验,中方在合资中学到更多的研发制造方面的能力。如果一方过于落后于自己的合作伙伴,话语权自然就会丢失。实际上,中国企业开始采用合资模式这么多年来,之所以感觉没有话语权,就是因为原有的壁垒、资源、本地化等优势总是迅速的逐一陷落,在一场学习的赛跑中没有跑过外资。
显然,合资是一个不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合资双方总是因为互补的资源和优势走到一起,但是也总会因为一方优势的丧失或者被复制而走向终结。中国企业现在恐怕还很难做到迅速让外资企业失去价值,那么中国企业需要的就是保护住自己的“互补优势”,或者在原有优势丧失的情况下,迅速建立新的砝码来保护“动态平衡”,或者说是话语权。
在汽车行业,随着政策壁垒和本地化优势的逐渐消失,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自主研发”实际上就是他们在寻找新的平衡点的努力。但是,掌握技术、自主研发是一个非常高难度,也蕴含着巨大风险的工作,这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可以作为标准的唯一选择,长安公司的成功经验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所有中国企业拷贝成自己的战略来实施。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与其去学做我们并没有优势的事情,比如自主开发,也许还不如保护好自己的优势不让人家学到。比如不断巩固自己本地化的渠道优势,掌握更多特有资源等等。只要拥有这些优势,只要在那些世界级的巨型公司之间还存在竞争,中国的企业总是有自己的“话语权”。
“不搞自主开发,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完整。把核心竞争力简单的归结为技术,是对这个核心竞争力这个重要概念的片面理解,由此可能大大限制中国企业在其他竞争力上的培养。
对于身处合资状态的企业来说,更是需要采用更宽阔的视野,要认识到合资的话语权,根本上来源于自己对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的掌控能力,因为没有一个核心要素是唯一的和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