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易纲先生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中国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的文章,指出,在金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很难避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要清醒地看到,不同国家因各自条件不同,所受冲击程度是不一样的,并非所有国家都会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动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整个金融体系是稳健安全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是有限的。
金融没受大影响?对不起,仅指现在。我国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企业、政府、居民三张负债表是不错,不过,这不是我们对于金融机构充满信心的理由。让民众对金融机构充满信心,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金融机构竞争力强,赢利能力强;第二,金融机构满足巴塞尔条约的技术指标。
除了农业银行外,我国各大主要国有商业刚从注资与上市的手术台上醒过神来,他们获得上万亿元的注资,还在资本市场获得上万亿元巨资,资本充足率高是救助之后的结果,而不是这些金融机构已经有了内在的造血功能。由于银监会于近期要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与深发展不得不以再融资或者降低拨备等手段,补充资本充足率。
笔者无意于否定中国金融机构注资改革路径,在金融机构已经技术破产的情况下,这是惟一的办法,否则,美国次贷危机没有发生,中国早已发生金融危机。笔者只是想指出,中国金融机构拨备充足,得益于存贷差优惠政策、救助政策以及前两年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上行周期。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我国的金融机构必须禁受下行周期的考验。
我国的金融机构竞争能力让人担忧,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数据,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海外机构资产,仅占总资产的3.7%左右。从表面上看,是很少,但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无论是股权参与还是QDII产品几乎全军覆没,海外投资叫停,可见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极低。目前,国家审计署正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审计调查,据报道审计署在审计调查中发现,三大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在境外投资及资产运作的授信审批、内控制度以及风险预警等环节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具体结果如何,有待审计署的具体报告,但不管如何,温室中的中国金融机构虽然有进步,还难说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与美国次贷危机由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方向不同,我国由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传导,从上半年制造企业受影响,年中传导到上游、中游大型企业,如果不加制止,总会传导到追逐大项目、大企业的中国金融机构,传导周期最多不会超过一年,金融机构的呆坏帐会显山露水。央行发布的10月份金融数据显示,M0、M1、M2当月同比增幅分别为10.59%、8.85%和15.02%,M1、M2同比增幅均已回落至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我国面临的已经不是通胀压力,而是通货紧缩的压力。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出台4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是在救企业,更是在救金融机构。
多亏居民的储蓄习惯,多亏我国缺少稳定的投资渠道,多亏政府动辄推行政府项目,中国的金融机构才稳如泰山。不管零利率也好,负利率也好,银行增加收费也好,居民总有存钱防不时之需的习惯。这也是日本在经济停滞期能够避免政府破产的秘诀。企业、政府有大批存款,居民有小批存款,再加上将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打造了中国金融机构的金刚不坏之身。对此金融机构应该感恩,而不是收费刮油。
对于无法创造财富、或者运行成本高于财富创造能力的机构而言,从社会中获得注资,等同于社会财富减少,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今年9月末,居民存款余额20.5万亿元,消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居民存款增加,消费却降到历史低点,对于这样的金融安全,我们是该庆幸,还是该担忧?
要再强调一遍,能够保障金融机构的,只有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资金正确而高效的配置,以及金融机构的监管与自律,只靠抽水吸金是难以打造出强大的竞争力的。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关方面放行民间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笔者相信,只有从市场化的、草根的、不受歧视的民间金融机构,才能打造出中国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
就像私募基金会打败束手束脚、激励机制扭曲的公募基金一样,民间金融机构如果不受束缚,将打败亦官亦商、束手束脚的国有控股金融机构。
注:我能够理解,关键时刻官员要说振奋人心的话。最怕的是,说着说着,觉得问题果然不严重,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上半年说中国制造业受冲击不大,年中说实体企业受冲击不大,现在说金融机构受冲击不大。一步步来了。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树立诚信,就能树立信心。说实话,比说什么鼓劲的话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