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也引发了全球性投资银行的全行业崩溃,先是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收购,接着是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危机正在由下至上蔓延,位列前三甲的投资银行也摇摇欲坠了。从纽约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巴黎到香港,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在裁减投资银行业务人员。投资银行到底发生了什么?能否继续存在,似乎已经成为问题。
乔纳森·尼2006年出版的《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给了我们对此疑问的一个清晰解释。追溯投资银行的源起,比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更悠久。当时那些在纽约、芝加哥街上游荡,头戴黑色大礼帽的人就是最早的投资银行家,他们从事商业和银行票据的买卖经纪业务,并从中牟利。随着债券和股票市场的飞速发展,投资银行作为专业和高端的金融服务行业,在资本市场中逐步树立了稳固的地位。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瑞信、雷曼兄弟等等数不清的大小投行,曾经就是华尔街的代表符号。然而,曾几何时,这些大牛们在华丽表象下,已经开始残喘,只是不为外人所察觉,在这场危机中,终于轰然倒下,投资银行的溃败,几乎等于华尔街的全军覆没。 1. 投资银行生命的最后一段还是新生的开始? 作者声称自己只是因为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才涉足了投资银行业,被高盛派往伦敦,从此开始了在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十年投行工作经历,之后急流勇退,与几个合伙成立了自己的精品投资银行。以乔纳森·尼的经历来看,他亲身参与了投资银行巅峰时段的活动,是历史的见证人。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小见大,刻画了1993-2003年这十年间美国投资银行发展的真实轨迹,检讨了投资银行如何从一个注重客户关系和客户价值的顾问角色,沦落为只重交易的唯利是图的商业文化的原因。投资银行作为企业家的战略和资本运营顾问,本身具有存在的必要。企业需要在上市、发债、收购、重组等项目上得到投资银行家的专业指导,证券市场的买卖活动更不能缺少投资银行这样的经纪人的参与。投资银行的发展是证券市场不断成熟的产物。然而近二、三十年来,却出现了投资银行家越来越不被企业决策者信任,资本市场屡次丑闻,多有投行的身影。投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与客户利益本身的冲突。有证据显示,投资银行正在干着欺骗客户获取巨额不道德利润的勾当。这是投资银行走入误区的根本原因。 这本书揭开了投资银行家那层神秘、眩目光芒,在充满声色犬马诱惑背后的真实生活。 在最近十年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生了两次大的动荡,分别发生在1994年和2001年,如今到了2008年,正好又过了7年,投资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几乎遭受没顶之灾,这是周期律的宿命还是必然?检讨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交易商业化的投资银行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但是投资银行不会彻底消亡,只有彻底的变革,才能拯救这个行业。 2. 哪里才是投资银行的彼岸? 投资银行家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如何在短期的巨大的利益和基于客户关系维系的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将带来对投行文化价值理念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 在过去20年剧烈变革的金融服务业背景下,投资银行也经历了超速发展,然而正如作者所说,那是一条不完全趋于改善方向的道路。从证券交易到财务顾问,发展到以交易为驱动的财务顾问,再扩展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卖的金融衍生品,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加快了投资银行行为异化变质,并成为扭曲的“资产依赖型经济”的一部分,并随着金融泡沫破灭而崩溃。在经济金融化、资产证券化的大潮中,投行的传统价值-专业、诚信、长期的客户关系,已经被短期利益严重侵蚀,防火墙形同虚设,所有监管都难以抵挡贪婪的诱惑,投资银行内部结果错综复杂,规模大到了已经没有能力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也没有人尝试改变这种畸形的业务模式和氛围,大多数投资银行家们似乎以为自己是在参加一场不会结束的狂欢。 也有少数头脑清醒,或者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投资银行家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从大投行退出,以“精品投行”的小规模定位在为少数客户提供更专业周到的服务,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西德尼·温伯格”风格,只赚合理的钱。浩劫之后,投资银行应该意识到,投行绝对不能成为造钱机器,任何依靠规模和速度以及蒙骗客户得来的不义之财,最终会埋葬自己,也毁灭了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全和成长,投资银行应该如何健康发展,华尔街的这场灾难,给了我们前车之鉴,其教训之深刻,不容忽略和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