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药到病除",不过那说的是人生病,现实经济的"病"可没那么好治。首先是变量太多,没有一副万能药。其次,经济问题不一定总是呈现系列化和连锁化形态,更多时候它们是不规则分布的,"药"到了,病不一定能除。 上上周末,中国央行创造了一个十年来的最大降息幅度,上周末,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75个基点至2.5%,同样也是该行创立10年以来的最高降息幅度。同一天,英国和瑞典央行也下调基准利率,降息幅度高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降息1个百分点至2%,是1951年以来最低水平;瑞典央行理下调1.75个百分点,是1992年以来最高的降息幅度。 经济全球化,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于是,大家不约而同选择大幅度降息以刺激经济。史无前例的大幅降息,目的是遏止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带动下,欧元区已经比美国更为"寒冷"――――进入15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
![男人的格局决定结局 视角决定结局](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9533280827453.jpeg)
当然,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说就十分乐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加大同样也困扰着决策层。 大幅降息是一味猛药,欧洲也好,中国也好,现在都在频繁使用这味猛药,但我们看到,猛药开出,市场并不会马上热烈回应,甚至引发更为悲观的联想而吓跑更多貌似坚定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股市没有高歌猛进的大反弹配合,商品市场更是连连走低,国际油价上周末已经跌破44美元。 说白了,这就是视角决定思维的典型体现。 除了"主流"和正面的视角,面对政策猛药的时候,还有两种视角也不容忽视,决策者不可不察。其一,以消费者的视角,降息固然是个刺激经济的办法,但时机和配套措施同样重要。降息的目的是刺激投资和消费,但不能通过一两次降息来转变居民的存款意愿。此外,扩大消费关键是提升消费者的信心,配套措施跟不上就会让降息效果打折。这些配套措施比如明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 那么用银行视角来看呢,的确,消费信贷利率低了,可存款利率同样也低了,其结果就是让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制约了放贷数量,此消彼长。 其二,熊市视角,就是再看低一线的心态。正像一年前加息利空不能让投资者头脑冷却一样,现在的降息利好也能被转个180度来理解为利空。其实,现在市场已走入低估值时代,虽然A股相对H股估值仍有些偏高,但已足够投资价值,遗憾的是,人们谨慎过头,和5000点时候的执迷不悟一样,这次又迷失在观望之中。 视角决定着思维,思维决定着行为,行为又决定着结果。总之,是视角决定着操作的成败,调整一下视角,或许你就能把握一个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