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专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同理通缩也是货币现象。为了认识通胀与通缩,必须先认识货币的功能与作用。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是为了适应商品交换而产生的。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货币的价值尺度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可是由于货币的纸币化使得货币的发行成本低下,这为货币过量发行提供了便利。过量的纸币会使货币的价值,也就是说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减少,这就是通胀。 货币过量发行可以隐秘的不为人们察觉,是因为货币的财富储存功能。人们初始生产出来的商品本来是为了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可是由于货币的出现,人们生产出来多余的产品就可以转换成为货币,货币可随时购买自己的需要的产品。积蓄货币由此成为了财富储存的手段。而贵金属货币时期,人们的财富不会因为货币大幅贬值而遭受损失,因为贵金属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商品。而纸币时代,由于发行货币的成本低下,发行货币的数量只是,纸币上的数字。货币数量过多就造成货币的单位购买力下降,这等于变相的剥夺了原财富所有人,也就是货币持有者的权利,使货币持有者的财富缩水。货币储藏财富的功能也就成为了货币发行者掠夺财富的通道。 通缩则是与通胀相反的另一种货币表现。货币发行冻结,或货币发行的增量与经济发展的增量不匹配可以造成通缩;货币的流转速度减慢,导致货币的实有商品代表量下降也会造成通缩。 经济学家或者金融学者对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判断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结论,有说经济处于通缩,也有说经济处于通胀。因为通胀和通缩的经济表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中都可以观察到。世界银行在半年前提醒亚洲要防止通胀,而年底了却改换调子,要求亚洲国家注意防止通缩。为什么?对于判断是通缩还是通胀就要回归到货币的层面上才能看清楚。 由连续两季CPI下降就得出通缩的结论是不可取的。在各国政府大量注资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货币大增量发行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通缩的征兆?这里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不好。1.不良的预期导致有价证券的价格下降,有价证券的价格下降就相应的缩减了整个有价证券的财富价值量。而由于有价证券有自由转换成为货币的管道(证券交易市场),那么有价证券也就是变形的货币(可快速及时的转换为货币),这部分资产的减少可以说直接减少了社会对货币量的需求。2.次贷危机的爆发令很多人担心银行倒闭或者企业倒闭,因此企业和个人出现持币待购心理,宁愿自己的手中持有货币而不愿存放银行或者进行资产证券类的再投资。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货币积淀,也因此而造成了货币流转速度的急剧下降,整个社会货币流转速度的下降就造成了现金短缺的现象,现金短缺的现象就造成了通缩的错觉。3.货币的增量发行与实际经济发展的表现有一个滞后的效应,一般的滞后期为6—9个月,而对于价格的影响则可能会延长至12—18个月。 因此,我们对于经济形势发展是通缩的结论不能过早的下!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世界各国政府大量注资救市,而大量注资救市的货币由于存在之滞后效应(6—9月),现在观察不到。而人们由于次贷发生对于经济预期不好也导致了持币待购现象和货币资产(有价证券)缩水等等影响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事件发生,因此“通缩的表象”就呈现出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太早的做出反应。人们对于经济发展如果不能做出预判就不要随意修正发展轨迹,因为没有预判只是看到表象,我们就修正,可是由于认识和修正的反应和时间的不同就可能造成大的方向性错误。这好像人在森林里面走,没有方向感,只是凭感觉走回绕圈子一样,没有指南针,只是认为自己走错就修正,是很难走出森林的。 判断通缩与通胀要注意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各国政府的大量注资这样的货币表现,货币的大量增发,肯定要导致通胀。只不过货币发行有滞后效应而已。我们现在采取所谓的“反通缩”措施,在还没有发生实际效用的时候就有可能又要采取措施来防止通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