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管理有两个极端(2)



系列专题:《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巅峰之作:中道管理》

    我们尝试着检视以往企业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不难发现所谓“生产导向”、“财务导向”以及“市场导向”,正如古人所说:“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道”并不是永恒地存在着的,它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处境,随时更换而创造出来的。“生产”、“财务”、“市场”等,都是管理的“一察”(一端、一隅),各自代表管理的一个“变数”或一种“理论”,管理者必须具备自己的管理之“道”,才不致迷惑于任何单一的变数,能够因应实际环境的变动,把握应该重视的相关变数,以“应时而造道”,既求适应,又不失正道。

  这不就是美国管理界近年来风行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吗?不然。“权变理论”只注意到“变数”而忽略了“常数”,一味“求新求变”,结果又是“一端”。因为“变”必须相对于“常”而言,假若没有“常数”,则“变数”即不成其为“变数”。

  管理者的智慧,真正表现在他持有自己的“常数”,能够“有所不为、有所不变”,然后才能面对若干“变数”,适当调整自己的脚步而“有所为、有所变”。这种秉持正道(经)以求适应(权)的态度,即是“持经达权”,如果能够“权不离经”,那就不致“离经叛道”。“经”是常数(常道),“权”为变数(权变),“经”、“权”相辅相成,才是正道。

  “有所不为、有所不变”是“经”,是根本;“有所为、有所变”是“权”,乃是作用。“本”立而“道”生,管理者把握住根本,才能发生有效的作用。具有常道的管理者,创立“有所不为、有所不变”的“企业风格”,然后才能够顺利开出“有所为、有所变”的美丽花朵。不过,“有所不为、有所不变”是“可控性”的“经”,而“有所为、有所变”则有其相当的“风险性”,属于“不可控性”的“权”。前者必须“尽人事”,后者仍须“听天命”。唯有“尽人事以听天命”的管理者,才会深切地体认“道”可能“隐”而不可能“亡”,也才有清楚的头脑来“明道”。

  “听天命”是一种“知命而不认命”的态度,“命”不可不知,因为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管理者深知企业必有其“风险性”,而预测亦有其“不确定性”,但却不能因此而“认命”。管理者竭尽所能,以证明是否有“成功”的“命”,这是一种头脑清楚的做法。

  “道”就是“哲学”,韩愈说它是“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人所共由”的;朱子说,“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是“经常要用”的。孔子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则提醒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因为“道”有“常”有“变”,荀子说它“体常而尽变”。管理者必须先有清楚的头脑,才能够应“时”而造“道”,在现代的环境中,找出合乎自己要求的管理大道。

  头脑不清楚,再明确、再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都会被乱用得凌乱而模糊。头脑清楚,再虚得近乎空洞的管理大“道”,也会看得透彻,自成明显的系统。同样一句话,头脑清醒的人,他一下就听懂了,觉得很简单明了;头脑不清醒的人,他怎么听也听不懂,那你有什么办法?头脑清楚,其实便是观念正确,是成为管理者的先决条件。

  三、最好先要求自己归零

  “空”不是“空无所有”,而是“空无多有”。很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都很主观地去解释这个名词,认为“空”就是没有。其实零才是根本就没有的意思,很多人就是搞不清楚这些,所以把自己的头脑弄得很乱。很多事情,我们需要花时间,要比较深入地去探讨,而不是仅仅道听途说而已,好像一听就会了,其实那是在害自己。

 第13节:管理有两个极端(2)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管理知识,也获得很多不同的观念,所以我们的头脑越来越杂,越来越乱。如果凡事都依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判断,根本不可能学习中国式管理。我们最好能够先要求自己归零,以便从头出发。先把自己放空,然后我们才能听进去。但要注意,它到底合不合我们的文化?合我们的文化,用起来效果就很好;不合我们的文化,用起来就是不行。

  我们既不能食古不化,望文生义,也不应该站在西方的观点,来否定中国的观念。很多人一听到中国思想,就认为又是那乱七八糟的一套,这种人的判断力很差。你想如果真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别人怎么会讲那么多呢?只要有一丁点判断力,你就不会讲这种话了,这是很好的证明。这种人望文生义,先入为主,然后用自己的成见去作判断,最后走上偏道。我们不应该站在西方的立场,来否定中国的观念。

  西方的文化,以宗教、法律、科学为主轴。中华文化,以艺术、道德为主。基础不一样,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不相同。所以可以说,西方人是科学的民族,我们是艺术的民族。如果不能归零,就要小心,你只要站在西方的角度,就会把中国人的观点看成是乱七八糟、一无是处的东西,甚至于觉得十分可笑。

  企业的兴亡、运作的优劣、决策的当否,以及组织气候的良窳、社会评价的好坏,无不系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哲学。即使台塑公司并未明言它的经营理念,而王永庆先生在《谈经营管理》一书中,亦已宣示了他的管理哲学。事实证明,中外的企业管理,都已经开创了“理念导向”的新纪元。

  以理念为企业管理的导向,则管理者首先应该自问:“我的管理哲学是什么?”简单地说,管理哲学就是对管理经验进行反省的活动,以寻求一个透彻的、协调的及系统的管理观。管理者抱持一种批判的和怀疑的精神,将管理科学以及相关科学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数学、统计学等研究所得的有关管理的论点,加以思索和研究,分析其是否合理,能否融会贯通,并谋求调和与统一,使其成为管理可依循的理念导向,这便得出了自己的管理哲学。

  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经营者,最好依照笛卡尔(Descartes)“我思故我在”的忠告,利用一段时间,把自己脑海里所有与管理相关的观念,全部倒出来,然后逐一加以检视,将自己认为确实无误的观念重新装回去,淘汰那些乱七八糟的、似是而非的甚或根本错误的观念。这样把自己的形上信念,好好整理一番,彻底反省一下,再依自己认定的优先顺序,把最重要的三五个理念写下来,并且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你现在的经营理念是什么?

  第二,如果你是被管理者,你喜欢你的老板持有这种经营理念吗?

  第三,你究竟喜不喜欢现在所持的经营理念?

  第四,你真正喜欢的经营理念是什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04429.html

更多阅读

随州:历史有两个曾国和随国

自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后,“曾”字开始与随州历史相关联,这使得历史学学家突然意识到一个困惑:所有史籍都只说“随”国不提曾国;而迄今为止出土的文物无不刻着一个“曾”字不着一个随字。更令人不解的是,史载该地竟有两个曾国和随国。除我们

第13节:先有份工作比盲目创业好(2)

系列专题:《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总裁的第一份工作》  最后帕卡德在无线电发送器部门谋到一个职位,该部门正在招聘测试员,负责为美国陆军测试设备。这个工作至少和无线电有联系,而且总算有一点变化,同时他还在继续寻找更好的机会。  

第13节:那些有理想的人(13)

系列专题:《目标让我们做得更好:那些有理想的人》  当帮宝适有意识地将事业的目标从保持婴儿身体干爽升华至促进婴儿健康成长时,新的创新思想像野火燃遍了整个机构。目标为发展创新提供了灵感,指明了方向,促成了帮宝适品牌巨大的成功

第13节: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2)

系列专题:《犹太人千年处世书: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从每个硬币开始积累  一个高财商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现致富的机遇,他们似乎对财富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而低财商者会让财富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却毫无察觉。  有两个年轻人一同

第42节:第六节:管理你团队中的No.3(1)

系列专题:《无往不利的商战指南:九型人格销售经》  第六节:管理你团队中的No.3  ◆ 这个员工适合做什么?  适合3号的工作环境:有竞争,有进取  不适合3号的工作环境:平静,只说不做  见什么

声明:《第13节:管理有两个极端(2)》为网友江山盈余一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