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国大趋势
何谓城镇化?城镇化有时候也被称为“城市化”,是针对中国传统的农村居住结构提出的,主要有两种城镇化路径:一是农村人口直接向城市转移,通过城市的扩张来实现城镇化。二是在现有乡镇基础上进行城市化提升和改造,通过完善现有城镇的公共和商业服务功能来实现城镇化,十八大所提出的城镇化就是这种发展模式。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城镇化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重点议题,很多参与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对城镇化发展及其相关问题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并希望城镇化能够承担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任,成为让中国大步伐迈向全民幸福的大工程。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从建国开始就不曾停止,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的有力扶持,城市化进程已经越来越快,截止2012年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3%。 城镇化的作用之一是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解放初期,我国城镇人口为57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0.6%。乡村人口4840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89.4%,到1982年,前者达21154万,后者达80387万。1990年中国城镇人口大约在3亿人,占到总人口的26.4%,10年后增加到了4.6亿人,根据最新统计,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7亿人,占到总人口的52.6%,也就是说中国超过一半的人已经在城镇生活。从中国城乡人口变化的路线图可以看出,城市化前后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就是城镇人口持续上升,农村人口持续下降。城市化大大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城市化前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城市化后中国变身为现代商业社会。
城镇人口数量的快速上升,催生了更大的消费需求。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报告,城镇居民年度平均支出是13000元左右,是农村居民的3倍。农村居民数量每减少0.1%,整个社会需求会增长1.1%,总需求增加超过1000亿元。所以说,城镇化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消费需求和市场规模,这对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的作用之二是改变了中国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最大。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纷纷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或者小城镇,从事工业或者服务业,大大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内外统计数据表明,第三产业与城镇化更是息息相关,城镇化对包括城建、金融、运输、卫生、文化、体育、教育、旅游、社会福利事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有着庞大的需求,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更稳定、更成熟也能说明这一点。另外,第三产业在完善社会发展体系和对经济的创新驱动方面要大大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中国,第二条路径的城镇化模式之前一直没有受到重视,随着北上广深等众多一二线城市的人口爆棚,资源瓶颈越来越突出,新型“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流趋势。新型城镇化不仅仅在于建设的城市化,更在于公共和商业服务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将从医疗、教育、金融、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入手,使城镇更适于居住和生活。 小康社会是国家确立的社会总发展目标,而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城镇化的实施。没有城镇化,中国就无法迈向现代的经济、社会,城镇化对于中国,将是大势所趋。
更多阅读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他的《中国大趋势》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他的《中国大趋势》 来源:2009-09-17 南方周末(广州) 约翰·奈斯比特:“我想见胡锦涛主席”富有活力、难以预测、进取心、美丽、雄心勃勃、固执、关注未来、有爱心、很中国的、好奇、机智迂回、
《中国大趋势》支柱之三: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之从废铁到上
在《中国巨变》一书中,哈佛大学前访问学者吴晓波还讲述了杭州市萧山区一位农民的故事。他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好多年,没有人注意到他在搜集废铁。1978年秋天,鲁冠球一定是想到了利用这些旧材料的好方法。考虑到当时汽车的数量还不多,我
《中国大趋势》支柱之三: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之旧貌与新颜
我们经常与朋友张海花谈论天津的变化,她本身就是天津人。当我们问在她小时候天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她说当时的天津只是一个人口只有800万的小城市,以重工业为主,但在50公里以外有着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在毛泽东时期,张海花的父亲是红星
《中国大趋势》支柱之三: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之推广试点成
从1980年开始,中国首先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和海南省。后来,中国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15个保税区、54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高新科技园区。中国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们在
《中国大趋势》支柱之三: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之为森林施肥
改造一家传统企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而这正是中国所缺少的。毛泽东执政期间是不欢迎外资的。邓小平在这一问题上再次展现了自己的谨慎与智慧。为了避免万一引进外资失败而引起太多的麻烦,他设立了一些试验区来检验它的效果。邓小平在